原标题:“大妈”有能力损害中国人形象么?
近日,一则关于“Tuhao(土豪)”“Dama(大妈)”等中文热词有望以单词形式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的消息引发网民关注和热议。有人将之归结为中国影响力的提升,认为这是中国文化输出的一个新例证,但也有人认为这些词汇本身带有贬义或嘲讽意味,或对中国人形象有所损坏。
有清一代,在“睁眼看世界”的时代里,中国人的辫子成为“尾巴”。一百多年后,有媒体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一些西方普通民众还认为中国人还是个“男人们留着辫子”的民族。中国人的形象停滞了一百多年后,“大妈”的出现竟然也被认为是“损坏了中国形象”,总让人觉得哪里有点不对味儿。
《牛津英语词典》收录“大妈”等词汇充其量是基于编辑者对热点词汇理解的标准,中国人急于撇清“大妈”的负面形象,而不自信地或过于自负地认为“大妈”等词汇是负面或正面的词性,实际上词典的编辑者原本不会基于词性的褒贬来选择热词的选择,中国人的表态有些“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
要说“大妈”真的有能力“损害中国人形象”是个笑话,“大妈”是与世界黄金价格和华尔街捆绑一起成为热词的,中国普通妇女有能力参与世界经济是中国融入世界的一个标志,但无需用感情色彩去描摹过程,更无需用认同西方的“标签化”,中国人不需要再像百年前的先人那样,看着别人的眼色做事情,淡定的心情应该来自内心的强大,中国人做不到淡定,也只能说明距离真正的强大还很远。
汉语融入世界的过程和其他语言一样,不应成为特例。世界没有理由也没必要“照顾到中国人的情绪”,语言的流行有自己的规律性,和“损坏”或“赞扬”无关,和语言本身也没有直接的关联,是经济的关联性和国家的综合实力造就了某一语言的流行度,轻易地选择冷战思维去评判语言的性质只能是自寻烦恼。
“大妈”在黄金面前做出的选择,并没有出格之处,符合人性基本需求和中国的市场基本规律,“大妈”的行为没有恶意损坏国家的形象或民族的形象,也不是出于正义的目的成为《牛津英语词典》的热词,真正中国融入世界后会有更多的词汇进入词典,同样,汉语词典也会收录更多的外来词,人们总会渐渐习惯类似的文化融合,无需大惊小怪。
(来源:海南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