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南海I号发掘启动 计划3-4年完成

2013年11月29日11:31    来源:南方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南海I号发掘启动 计划3-4年完成

  经过6年的反复论证,昨日,“南海I号”保护发掘项目在阳江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启动。

  2007年,在阳江海陵岛发现的南宋古沉船“南海I号”被整体打捞并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6年之后方才启动的保护发掘项目,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这一工程也将成为世界上首个在室内进行的古沉船发掘项目。

  年内完成甲板清淤

  “这6年来没有动静,并不是说我们的发掘技术不成熟,而是我们一直都在做前期基本工作。”“南海I号”考古队领队魏峻表示。对于“南海I号”的发掘工作,文物部门一直谨慎有加。经过反复研究探讨,国家文物局批准在今年正式启动“南海I号”的考古发掘和文物保护工作,并由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中心和广东省文化厅组成项目领导小组,从全国抽掉人员组建“南海I号”考古队,计划用3-4年时间完成考古发掘工作。

  目前,发掘工作分为三个阶段:首先,考古队将为正式发掘进行相关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对工作平台、沉箱支撑结构、文物搬运与测绘等设施建设;第二阶段将会对沉船的船货进行发掘,同时对船身进行加固;最后,将对“南海I号”的展出制定完善方案。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表示,目前的发掘方式是成本最节约而效果最好的保护方案。

  据介绍,发掘工作主要在博物馆内完成。目前,一些重型设备已经进驻“水晶宫”,准备进行对沉箱中的南海I号进行整体清淤。沉船的上甲板有望于今年内重见天日。而“南海I号”货舱的正式发掘和大规模重要文物提取,计划将集中在明年3月-5月台风季到来前进行。

  目前文物保存状况良好

  “整个发掘过程将会采用‘饱水发掘’的方式进行。”魏峻向记者介绍,在“饱水发掘”的过程中,“水晶宫”的水位略低于工作面。而水分可以通过泥土的毛细作用吸收上来,为淤泥中的船体和各种文物保持湿润的海水环境。这种发掘方式避免了水下发掘周期长、投入大、安全系数不高等难题。

  早在2011年进行第二次试挖掘时,曾有专家对“水晶宫”内的水体状况表示忧虑。对此,考古队表示,去年年初安装了大型海水循环系统之后,水质环境已得到明显改善,目前正在进一步提升抽水系统和水循环系统的处理能力。魏峻表示:“我们试挖掘的时候发现沉船和出水文物的保存状况都非常好。”

  沉船的位置也在此前的试挖掘得到确认。“沉船的位置在里面比较正,只是轴线稍微有点偏,但偏度在安全范围。”魏峻说。

  难题

  1.文物如何分类保护?

  “南海I号”在发掘过程中将面临哪些挑战,也成为人们的关注焦点之一。魏峻向记者表示,发掘工作的重难点将在明年逐步显现出来。

  根据此前考古勘探,专家预计,“南海I号”内部还存有文物6万-8万件,包括大量的陶瓷、金银器、铁器、漆器等文物。不同种类的出水文物需要不同的保护方案。“虽然目前已经有一定的保护措施,但还没有应付过这样数量庞大的文物。我们只能了解具体的数量后才能制定具体的发掘方案。”魏峻说。

  2.沉船本体如何加固?

  如何在发掘过程中对沉船本体进行加固,则成为发掘过程的第二大难题。由于船体呈V字型,船货和淤泥则给船身支搭了一座软性支架。但当淤泥与船货逐步去除之后,船身可能因周围压力变化而发生坍塌。为此,考古队必须在发掘的同时,不断对沉船内外进行本体加固,而加固框架使用的材质尚未确定。

  据透露,“南海I号”项目将采取封闭性发掘作业。“在发掘工作的第一阶段,观众流量并没有严格限制,但在文物正式发掘之后,我们会根据工作进度和观众流量作出调整,以寻得最佳的展示效果。”魏峻说。(记者/杨逸 毕式明 实习生/张文露)

(来源:南方日报)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