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雷山: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与互动发展
素有“苗疆圣地”之称的雷山县,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有国家级森林公园——雷公山,“世界第一大苗寨”——西江千户苗寨,全国100座特色露天博物馆之一的郎德上寨和100多个多元化苗族村寨。有苗年节、鼓藏节、吃新节、爬坡节等传统节日和斗牛、斗鸡、斗乌等民间传统活动。有飞歌、敬酒歌、古歌、游方歌和芦笙舞、铜鼓舞、木鼓舞、锦鸡舞、板凳舞、长桌宴舞等民族歌舞。传统工艺有银饰、蜡染、刺绣等,这些构成了雷山多姿多彩的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富矿”。
近年来,雷山县坚持先行先试,在着力推动民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上做足文章,走出一条符合自己特色的民族文化旅游发展路径。截止10月份,全县共接待游客325.4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3.77亿元,分别同比增长31.23%和30.57%。目前,该县在从事文化旅游行业的人员达到5000余人,带动5万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雷山已成为中外游客体验民族文化旅游的首选目的地。
该县加强苗族文化保护,成立中国苗族文化雷山研究中心、中国民族博物馆西江千户苗寨馆、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银饰刺绣创意中心、雷山银饰刺绣博物馆、苏雷合作文化交流中心等机构对雷山苗族文化进行保护、挖掘、抢救和传承发展工作进行研究,先后出版了《雷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苗寨刺绣》、《雷山的旅游与文化》、《西江千户苗寨历史与文化》等一系列研究成果。修建西江苗族博物馆、雷山银饰刺绣博物馆、郎德民俗文化博物馆和部分家庭博物馆,苗族文化得到了充分挖掘、保护和展示。
通过积极申报文化遗产、文化名村名镇项目,该县的苗族芦笙舞、苗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和苗族鼓藏节等13项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实施30个重点民族文化村寨保护工程,西江千户苗寨被列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郎德上寨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全国历史文化名村;控拜、麻料、上郎德、格头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陶尧苗寨、乌东苗寨等30个村寨被列为省级、州级重点保护和建设民族村寨。该县建成13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137人和省、州、县名匠、名绣200余人。
旅游开发,让民族文化得到更好的保护、传承和价值体现。昔日只作为赠品和纪念品的银饰、刺绣,在旅游开发中,其文化价值得到体现,成为了旅游市场的“宠儿”,该县从业银饰、刺绣行业的人数达1.2万人,年创产值超1.4亿元。县人民政府每年拿出1000万元资金建立了文化旅游发展基金,落实好小微型企业发展“3个15万元”等扶持政策,用于鼓励民间资本发展民族手工艺产业,涌现出了银饰经营大户顾永冲、李光雄和苗族刺绣大户杨阿妮等创业典型。这些大户纷纷组建公司,研发制作的产品有500多种,产品销售北京、上海、广东、云南、辽宁等国内市场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外市场。苗族刺绣产品年销售20余万件(套)。
挖掘苗族文化内涵,重点打造景区景点。近年,该县打造西江千户苗寨、郎德苗寨、雷公山景区三个重点景区景点,文化旅游产业得到快速发展。西江千户苗寨,借助2008年贵州省第三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召开的平台,整合资金2亿元建设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成功打造成4A级景区,西江成为了国内外游客体验苗族文化盛宴的大本营。游客的大量涌进,银饰、刺绣等民族工艺产业风生水起,民族工艺品店从无到有,目前西江苗寨具有一定规模的银饰、剌绣加工销售店有131户,银饰、刺绣店年纯收入超过100万元的有10余户。2010年,西江景区出台《雷山县西江千户苗寨民族文化保护评级奖励办法》,从景区门票收入中提取18%设立民族文化保护和奖励基金,增强了群众参与景区建设管理的积极性和文化保护传承的自觉性。截止目前,累计兑现民族文化保护经费2000多万元,1200余户6000多群众直接受益,西江苗寨群众自发收集文物并建立“家庭动态博物馆”42家,实现了苗族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深度融合发展。
该县加强与贵州大学、苏州工艺美术学院等高校的合作,拓展了民族文化保护传承、民族文化产品开发、民族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新空间。2011年,该县与苏州工艺美术学院成立了雷山非物质文化研发中心,该学院每年为雷山举办银饰、刺绣方面人才专业培训班,现已完成培训4批100余人次。同时,县人民政府与贵州晟世锦绣投资有限公司签定了《联合开发民族文化产业框架协议》共同加强银饰刺绣工艺品的研发设计,让民族文化镶在现代时尚的服装上,成为旅游高端市场的抢手货。
(来源:金黔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