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老北京奇俗:小孩认老乞丐为干爹为其养老

2013年12月03日15:11    来源:北京晨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老北京奇俗:小孩认老乞丐为干爹为其养老

  乞丐,在传统中国城市无处不在,历代管理者努力整治,却始终无法成功。清末外国人到北京,最惊讶的是行乞者们惊人的赤贫,当时英国人说,拿北京乞丐和英国乞丐比,后者生活好得像个国王。

  乞丐多来自农村,分三种情况:一是遭遇天灾,不得不出门乞食;二是经济破产,已无地可种,只能靠乞讨过活;三是利用农闲季节,兼职乞讨。许多城市贫民也会加入乞丐大军,他们白天上班,晚上行乞,或男人出外工作,女人孩子行乞,此外,当时50%左右的失业者也有乞讨经历。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暴增,50多年间从1.5亿左右增加到近3亿人,农村贫困化局势严峻,降至清末,西方列强屡屡入侵,利权大量外流,而人口增长速度依然迅猛,使大量农民家庭陷入赤贫化,在不太富裕的地区,几乎人人都曾乞讨,家家都曾流亡。

  民国时期,北京是华北的政治、军事中心,也是一个庞大的纯消费城市,历经军阀混战、日军入侵,社会动荡不安,人民饥寒交迫,北京解放前,190多万人口中有40多万失业者,1万多乞丐。

  乞丐多,给社会治安带来巨大威胁,但政府能力有限。古代中国有“皇权不下县”之说,不主张政府过多作为,可清中后期平均每县人口达25万,只有一个县官和少量吏员,根本无法有效管理,许多事只能令其自我管理,这给了丐帮以生存空间。

  丐帮介于合法与不合法之间,在很多情况下,政府甚至大力扶持,所以,当时每个城市必然有乞丐组织,都有头目,他们负责划定乞讨区域,与政府官员协商。

  对于管理者来说,丐帮有两大好处,一是避免极端事件出现,皇家有重大活动,丐帮会自觉约束属下,不前往乞讨,二是丐帮弟子众多,是重要的信息源,有助治安。

  在老北京文化中,虽然歧视乞丐,但也有包容性的一面,特别是对老年乞丐,因为他们历经人生磨难,却能长寿,说明生命力特别顽强,所以有让小孩认老乞丐为干爹的习俗。被认为干爹的老乞丐会得到定期施舍,甚至被养老。

  在古人看来,贫穷与人格无关,施舍于人可以增加自身的福气,有利于来生,此外,许多佛教徒也行乞,因能唤起普通人的慈悲心,他们被称为“教化子”,以后讹传为“叫花子”。

  乞丐太多,被来华外国人视为奇观,民国以后,城市管理者对此深感羞耻,可怎么也解决不了问题,当时成都通过大量投入,短时间内乞丐数量锐减,被传为奇迹,可没多久,乞丐们又回来了。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很好地解决了贫困问题,这一顽疾才得到根治。

  本文资料主要引自《北京地方志·民政志》

(责编:鲍坤子(实习生)、许心怡)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