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民间书院将传统变成时尚
良友文化大讲堂现场
孟子第74代孙孟繁佳,自2012年起在北京开展各类国学讲座、主持各种雅集,他担任主策划的良友书院也将于近期正式面向社会。近日,孟繁佳更遵循古礼,收取了自己的第一个门徒,找到了第一个立志终身以学习和传播国学为己任的学生。
遵循古礼收门徒
孟繁佳从事古典文学研究已有几十年,在诗词、古体文、易经、儒学等方面有着深厚的学养。作为一个专注于国学研究的学者,他也积极融入现代社会,策划了很多公开性的大型活动,但他的爱好仍然是通过开设讲座、举办书院的方式,传承国学。
日前,孟繁佳收取了第一个徒弟。徒弟范丛丛,出生在齐鲁大地孔孟之乡,本身是文艺圈中人,2010年创办天使话剧社与星纪年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并时常以一己之微力从善助人。她独立投资制作的青年励志话剧《我是天使》,被国家话剧院选为2013年主推必看话剧,该剧收入全部捐给四川雅安贫困灾区。通过举荐人的介绍,孟繁佳了解到她的所为和品质之后,正式收她为徒。
“我给她的师训第一条是做人,第二条是学习并传承国学,第三条才是她的演艺事业。”孟繁佳表示,古人的师徒关系主要是引导式、熏陶式的教育,所谓传道、授业、解惑,传道、解惑更是重点。
这是一场正式的古礼拜师仪式。范丛丛向师父奉茶并行四拜跪礼,奉上六礼束修,就是弟子赠与师父的礼物,分别是芹菜,寓意为勤奋好学,业精于勤;莲子心苦,寓意为苦心教育;红豆,寓意为红运高照;枣子,寓意为早早高中;桂圆,寓意为功得圆满;以及干瘦肉条。而作为师父,孟繁佳也回赠给徒弟一本六朝古书,期望学生勤学苦读。“这个六礼束修说穿了就是古人收徒时的学费,古时学者为了表明自己的君子情怀,学费就是口粮,但所挑选的食物都代表着师父对徒弟的期望。”孟繁佳说。
书院平台推古学
通过近10年对国学的推动,孟繁佳也积累了不少粉丝。他在微信上发明了自己的新文体“微随笔”,手机书写达十几万字,天天更新,几乎每天都有上百条评论。
良友书院是孟繁佳和一帮学者打造的民间讲堂,投资人是一家民营公司。它的前身是良友大讲堂,孟繁佳正在做新的教学架构,预计到时会开设几百门课。“建立良友书院是想凝聚现在一流的学术力量,借古代书院的授课方式,在现行教育体制之外,给予人们以知识素养。”孟繁佳谈道。
“我们的教学内容按照孔子的六艺‘诗、书、礼、乐、易、春、秋’进行设置,也有‘术’一类讲授自然科学知识。分导读、精读、训读三步进行教学,不定期会举办一些读书会和雅集,供师生和爱好者进行思想交流。每位讲师在开课前会在公益大课上介绍自己所学和所想,学生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课程。我们也不是有什么老师就开什么课,而是先确立我们系统的教学定位和内容。”
“很多人会问学国学有什么用?但像百家大讲堂那样受欢迎,说明现代人的内心有对传统文化的需要。”孟繁佳说,他不是商人,良友书院也不可能像一家公司那样经营,但他们的讲课对象面对所有人。在现代社会,只有依靠内心的强大,才能应对世事纷纭,而内心强大靠的就是信仰和品格。
“古时学者开课都是一种终身制的教育,以塑人为主。这种传统教育方式是否可能走入现代社会呢?”孟繁佳认为,现在学生毕业后就进入谋求生计阶段,但人是渴求知识的,所以会有很多人不断选择进修。而某些进修方式是不系统的,古代书院式教育则是一种国学的系统性教学。古时官方的顶级学术机构是翰林院一类,而民间顶级学府就是书院,通常都汇聚了当世文化名人,起到对官方教育体系的补充。他预判,未来几年民间书院形式的教育机构会不断出现,因为社会上有这类需求。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