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同桌的你》像加长MV “青春”电影为何拘泥于校园

马驰

2014年05月08日07:45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致“青春”电影不必拘泥于校园

  【看电影】

  电影《同桌的你》就像一部加长版的MV。由于叙事上的凌乱和薄弱,观众情绪上的悸动和美好始终处于遗失的状态。

  《同桌的你》票房3天破一亿,9天破3亿,票房飘红让身为制作人的高晓松十分得意,这盛景恰如20年前一首《同桌的你》让从清华退学的他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有青春的地方就必有高晓松的歌。“致青春”这件事儿上,高晓松算得上是宗师级别。

  虽然脱口秀做得风生水起,但事实再一次证明,高晓松最爱的还是音乐,电影《同桌的你》就像一部加长版的MV。歌曲A段轻吟爱情的青涩、B段反复描摹那些年那些事儿、C段声嘶力竭地哭诉青春已逝。

  画面是唯美的,男女主角牵手徜徉于时光当中,银幕上匆匆闪过的是铁皮玩具、李雷和韩梅梅、大白兔奶糖、高考、游行、非典、9·11……煽情点是分手和重聚(此刻音乐暂停),男女主角说几句既心酸又文艺的对白,接下来又是新一轮的浮光掠影。想要抓住重点,基本上很难。

  除非你在心里一直在跟着影片的节奏哼唱某首歌曲,否则《同桌的你》很容易让人出戏,就像是在KTV里遇到麦霸,等歌的人只能放空、发呆、玩手机。男女主角前一晚刚刚越过禁忌的界限,第二天依然还在单纯地讨论每天能牵手几分钟。因堕胎大出血,女孩指责男孩不负责,转过天来两个人就琢磨要一起奋发努力奔向大美利坚。观众的情绪始终处于无所适从的状态,只能随着剧情一次又一次地从半山腰跌倒谷底。

  五味杂陈最终幻化为一种释然的情绪,这是属于“致青春”电影里的小美好,可惜在《同桌的你》中,由于叙事上的凌乱和薄弱,这种情绪上的悸动和美好却始终处于遗失的状态。

  “青春”之所以被回忆,回忆中有人,他们可能是伙伴、恋人、师长、偶像、抑或是某个擦肩而过的脸庞,他们才是我们青春记忆中最为珍贵的部分。《同桌的你》无法让我感同身受,最大的原因是人物形象不够立体。导演和编剧把着力点放在了展示这20年中发生的事件,并想通过这些事件来调动观众的情绪,而忽略了扎扎实实地叙事和塑造人物形象。

  对于一部青春片来说,最大的失败就是没办法引起观众的共鸣。不管是累积情绪,还是堆积事件,最重要的是得把故事讲好。

  可以想见,“怀旧”和“致青春”永远不会停止,这种题材也永远不会被过度消费,每一代人都有属于自己的青春,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青春都是一件主观的事情,不管“致青春”的电影拍成什么样,总会有人在里面看到自己,找到共鸣。

  值得说明的一点是,不要再把“致青春”拘泥于校园和校园爱情,其实关于青春可以有各种致敬的可能性,好莱坞不仅仅有《怦然心动》这种小清新的青春片,蜘蛛侠也一直走“致青春”路线。青春嘛,总有无限可能。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