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学者李山解读《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图)

上官云

2014年05月08日08:04    来源:中国新闻网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学者李山解读《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图)

学者李山解读《诗经》: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图)

  李山与顾彬在现场对谈

  5月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著名德国汉学家沃尔夫冈·顾彬做客腾讯书院,纵谈《诗经》与中国文学的渊源流变。李山表示,理解经典要回归文本本身,《诗经》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尤其是‘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句话,我理解为中国人讲哲理的‘老祖宗’,告诫我们开拓心胸,放开视野。”

  《诗经》是中国文学源头:理解经典应尊重作品实际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文学,其中最早的作品距今已经有三千多年时间,是中华民族在文化创生期产生的精神花朵。李山在学术上便专注于先秦文学,新书《风诗的情韵——李山讲<诗经>》于近期推出,关注《诗经·国风》,运用周代重视婚姻关系等古代文史知识,总结出诗歌作品中蕴含的人群和谐、上下和谐、家国和谐等对现代社会仍具有重要功用的精神。

  其实,历史上从不缺乏对《诗经》的阐释。在千百年的文化演进过程中,解释者因各自时代生活的需要,附加不少文本以外的意义。古典文化经过两千多年的传承,已经被这些阐释包围的密不透风。

  比如《关雎》便有过这样的理解偏差。李山介绍道,西汉时期,这首诗先是被解释为讽谏诗,又被当成爱情诗歌。但是从人称形式、诗歌中提到的器物和时代背景考察,《关雎》并非爱情诗,而是一首恩情诗,“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人站在旁观者的立场上,赞美难得好姻缘的缔结,“因此这是婚姻典礼上的乐歌,为祝福二人婚后家和万事兴,与当时社会重家庭、重伦理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因此李山提出,理解经典的重要步骤就是要回到文本本身,尊重作品实际,今天要摆脱经典解释的主观偏颇,必须更多掌握关乎那个时代的资料,同时关注新发现的材料,以帮助理解诗篇。

  谈国学:文学是民族性灵 《诗经》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

  自上个世纪90年代国学兴起之后,传统文化受到关注,《诗经》也在其列。同时,中国人民到底需要什么的国学一直是尚在讨论的问题。在李山教授看来,真正的国学不能是浮皮潦草,应该是纯净的、有建议意义的,需要用正确的方法引申出来经典的现代意义。只有汲取的井口打对了,传统文化的蕴积才能喷发出来。

  毋庸置疑,《诗经》是中华民族的瑰宝,楚辞、汉赋、唐诗无不滥觞于此,可以说,不了解《诗经》便很难谈中国诗歌文学与文学流变。李山对此观点表示肯定,他说:“一部真正的经典在不通时代都能起到作用。《诗经》正是这样一部经典的文化著作,在几千年建参与了民族精神的建构。”

  对比中西方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 李山指出,中国读者不太敢碰艰深的东西;但在西方,哪怕是专题化著作,在群众中有读者,这是一种现代化的标志。

  “ 一直以来的国学热让读者到庙里没有见到真佛。”李山分析道,文学是一个民族的性灵,《诗经》正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底,记录中华民族性格形成时期的一些情感表现,因此也是民族情感秩序的基础,对它的再发现堪称是一次与传统文化的再相逢。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