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建中
常常有人会问,为什么在世界几大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没有中断、一直延续发展至今的文明?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有图书馆。不是因为我是一个图书馆工作者而说这句话,而是中华文明五千年辉煌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这一点。
人类文明能够代代相传靠的是文字和文化。文字可以延续不断,但是文化可能会中断。中国文字延续了几千年,中华文化也没有中断过。虽然几次遭到外族入侵,中华文明还是完整地保存了下来。同样都有自己的文字、自己的文化,其他古代文明为什么没有做到呢?
历史学家汤因比在他的《历史研究》中指出,在搜集、编辑、注疏和刊行“已死的”古籍文学的残存作品这项工作中,复兴的古代中国、统一国家的远东帝王们远远超过了所有竞争者。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各文明中,历经风雨寒暑仍能保持文化性格的一贯性,其重要原因是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及藏书文化。
在中国,传承文明的最大贡献者是图书馆。有人会说,图书馆是现代才有的东西。以前我们不叫图书馆,周朝时叫王室文库,以后叫弘文馆、崇文院、文渊阁以及七阁等,都是藏书的地方。在西方,希腊语叫“Bibliotheke”、拉丁语把它叫“Librarium”,都跟书有关。但中国古代图书馆事业有别于西方,走着自己独特的一条路线,其主线就是藏书文化。
在其他几个古代文明中,书与宗教紧密相关,当一种宗教替代另一种宗教的时候,文明的连续性就会受到破坏,书也会受到影响。但在中国,书与现实生活或者说世俗生活是紧密相关的。同时书与当官有关,与财富有关。学而优则仕,书读得好就能做官,有财富就能大量收藏图书。当时,由于上流社会对书的重视和推动,再加上广泛的社会需求,刺激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产生和发展。
所以,书是古代中国最高尚的东西。很多藏书家在治学探索的基础上,以著述、汇编等形式创造出许多新的典籍,为中华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提供了更多的积累。很多藏书家都是图书馆学家,如范钦、毛晋、黄宗羲等都是图书馆事业中的历史人物。
但从今天的角度来看,中国的藏书文化也有局限性。首先,它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比如说《四库全书》突出儒家文献的地位,除了农、医、天文、算法以外,科技书籍收得很少,对小说、戏曲更是大量排斥。第二个方面,是过于聚焦对书本身的研究,造成了严重的书本位现象。藏书楼是一个封闭的体系,对大众的利用向来不够重视。所以我国现代或者近代图书馆学基本上受了西方的影响。但是这些都不影响它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是否应满足于藏书楼的历史成就呢?我们不要为了收藏而收藏,而是要把藏书家的精神和价值观延续下去,让人类文明发扬光大。
最近有人对美国100家以上的大学图书馆调查发现,已经有20%的大学开展了数据管理服务。国外一些研究型图书馆已经建立数据中心。为什么要建数据中心呢?这与学术出版转型有关。过去,以文字为主体的纸质型出版是学术出版的主流,这条路已经到了尽头。如今图表、数据以及各种形式的学术成果将代替单一的传统图书形态,仅仅收藏图书的时代已经过去,图书馆必须要适应新时代转型的需要。
今天,数字化已经成为承载知识的主流形态。汉朝印刷术发明后大量使用纸质书,因为更经济、更方便。现在数字化替代纸质书,也是因为更经济、更方便,甚至更环保。虽然纸质书流行了近两千年,但在人类文明长河中只是短短的一瞬间。我相信,到了以数字化为主体的信息时代,纸质书还会并存,并且作为艺术品保存下来。同样,数字化在人类文明长河中也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今后一定会有更先进的知识载体出现,就像量子计算机一样,效率肯定比电子计算机更高。
数字人文为我们拓宽了人文历史的观察视野和研究方法,不仅对图书馆、档案馆工作具有启发作用,而且对深入开展历史研究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在英国威尔士国家图书馆,他们对一本古籍进行分层次立体扫描。这本书在历史上经过了很多人的手,有不少签条。一般做法是给它平面扫描,工作就结束了。数字人文工作是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通过与人文研究者合作,对历史文献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挖掘。我们的古籍也是这样,如果上面有很多收藏章,每个收藏章要给它描述出来,每张签条上的文字也要记录下来,还可以用地理信息系统对历史上的地理空间重新定位,这样就能立体再现当时的作品。提倡数字化,不是要把历史的东西全部丢掉。用数字化再现过去,并与古人进行对话,是数字人文最精彩之处。数字化革命是一场自下而上的革命,它将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知识生产和传播模式。如果不顺应潮流,不踏浪前行,那我们将会被时代所淘汰。
图书馆面临着一场变革:是死死地守住纸质的东西,还是去拥抱新的技术、拥抱互联网。数字化在人类知识创造中的影响和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我们一定要将数字化的人类文明记录尽可能永久收藏并保存下来。人类已经由于管理不当而散失了无数的智慧和记忆,已经为解谜和挖掘而耗费了无穷的精力和财力,今天我们不能把这样的遗憾再留给我们的子孙后代。
图书——更确切地说——知识,将东方和西方连接了起来,将过去和现代连接了起来。今天我们来到了一个新的起点上,我们有责任让中华藏书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再创辉煌,有义务将各种载体的人类文明记录永久保存,有信心在新一轮的知识生产和传播革命中大有作为,像我们的先辈们那样,敢为人先,引领未来。
点 评
倪晓建:北方的门框上有一副对联,叫做“诗书传家久,忠孝继世长”,南方的宅院门栏上有“晴耕雨读”的横联。中国文化之所以能够在全球各种文明当中经历风雨和寒暑仍保持文化品格的一贯性,其重要原因是中国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和藏书文化。藏书文化在中国历史悠久,吴先生站在中国传统文化传承、民族文化延续的高度,要把藏书文化申遗,让世界感知,让中国传统的藏书文化能够发扬光大,非常有见地。
(来源:中国文化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