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鸣相酬”胡项城个展开幕
早报讯 如果你最近走进浙江美术馆的地下一层,会发现进入一个奇妙的世界。这里有点像乡村的某个角落。雕花木窗,石材拼贴,传统家具;又好像一个先锋话剧舞台。横面墙大场景的装置,平面设计似的灯光,还有些无法形容的东西,堆起让人浮想联翩的形状,像火车,像长廊……
这是当代艺术家胡项城的个展。它有一个很古典的名字——“鸣相酬”。
苏东坡写过“麾斥八极隘九州,化为两鸟鸣相酬”,曾几也写过“荷香因雨来,水鸟鸣相酬”。在人们印象里,当代艺术家往往会批判点什么,或做点出格的事情让观众“莫名其妙”。胡项城偏“反其道而行”,很入世地做着乡村改造的实践项目。他展览上的作品,都是十多年乡村改造中保留下来的材料重组以后的呈现,显示当代艺术家“接地气”的另一面。
本次展览将持续到11月16日。
浙江美术馆做过的当代艺术个展里,蔡国强当年“炸”出钱塘江和西湖的展览让人印象深刻。胡项城的展览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更有趣的是,他还是蔡国强的老师——胡项城在上海戏剧学院任教时,给蔡国强上过课。
胡项城1950出生于上海,青少年时代随上海美专著名艺术教育家孟光先生学习素描、油画。同时,他也不间断造访刘海栗、颜文梁等不同流派的老一辈艺术家,吸取不同的养料。他曾援教西藏,旅居日本,又远赴非洲部落开展艺术活动。在全世界兜了一圈之后,胡项城回到上海,开始了自己的乡村实验——种田,探索水利工程,研究恢复传统民俗……做的一切,看起来更像一位新农村建设者。
对此,胡项城解释,他就是要给社会“尽个心”:“当代艺术家担任的重要角色就是批判和怀疑,所以才会做一些很出格的事情,来激活大家的思考。但是,如果我们光说这是一个问题,然后把它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素材,我感觉良心上过不去,这是一个问题,需要解。艺术家的能力是有限的,但尽个心也是可以的。”
比如,每个乡村里最好的建筑就是祠堂,但祠堂在今天沿用有困难。“祠堂有一个缺陷,它是家族的。农村人口在流动,如果把祠堂改成公共礼堂,这个建筑就马上可以用了。并不是建筑出了问题,里面的内容稍微跟着时代动一下就好了。”胡项城说。
在浙江美术馆馆长马锋辉的记忆里,两年前和友人一起到上海青浦去拜访胡先生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他在端盘子,为恢复一种传统的婚礼而奔波。他也带了我看了青浦关于乡镇水乡的改造想法,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一直是在思考和摸索乡镇建设,然后把自己的艺术活动跟社会活动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宋建明则认为,胡项城的作品像一个“当代话剧的舞台布景”:“他本身就是上戏教舞美的,所以比一般加上画家多一层空间的感受。而且,他还善于用光。这次个展,我提示大家看一个叫场境艺术,就是他的环境里头有一个‘场’。在物理学上,‘场’是有能量的。那么,文化场里是什么能量呢?透过他里头的符号要素——传统民居,可以让人静思,让人质疑,让人联想。”记者 郑琳
(来源:今日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