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剪纸技艺的传承与发展:民间记忆 百姓温情

张逸良

2014年11月02日08:23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手机看新闻

  图为民国时期山东剪纸《大树鸟巢》

  图为山西杨毅剪纸《黄河风情》之一

  跨越百余年,生动呈现传统与现代的隔空对话——日前,在天津博物馆展出的由天津市委宣传部、天津市文明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主办的“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展”,以及由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天津市文化广播影视局、天津市河西区政府主办的“本固枝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暨非遗传承特展”,作为“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数百件剪纸作品以丰富的形式内容以及浓郁的民俗文化,让观众浏览、穿梭于剪纸技艺的时空隧道。

  广布生活

  “本固枝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暨非遗传承特展”上,来自北京、山西、上海、浙江、福建等地的晚清、民国的剪纸作品,呈现出以传统为“本”、以生活为“枝”的脉络,成为观众回望传统、体味时代发展的一扇窗口。

  作为中国最古老的民间艺术之一,剪纸的历史可以溯源到公元前3世纪,人们在皮革、绢帛、金属薄片等材料上用剪、雕、剔等技法做出镂空纹样,中国各地域的民俗文化融入其中,剪纸由此成为老百姓装饰日常生活、传递美好祝愿的重要载体之一,并在明清时期到达顶峰。

  这种历史的痕迹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暨非遗传承特展”中清晰可见——供签、粉本、熏样、绣品等日常用品,以及剪纸艺术在家居装饰、刺绣及日常生活其他方面的广泛运用,还原出剪纸产生的历史场景和使用功能。高凤莲、郭梅花与郝桂芬等来自陕西、山西及天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现场的创作演示,也让观众仿若回到历史的现场,看着剪纸制作,回味生活盛景。

  扎根民众

  与“本固枝荣——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暨非遗传承特展”的古朴味道不同,“我们的价值观——中国·天津2014‘西岸’剪纸艺术展”显现出更为浓烈的时代气息。

  剪纸具有深厚的民众基础。此次“剪纸艺术节”吸引了来自31个省、市、自治区的一千多名剪纸艺术家与剪纸爱好者积极参与。正是因为剪纸技艺人人可以学,“接地气”又雅俗共赏,所以它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此次展览中有不少作品集中表达了对现代生活的感受,传统的剪纸技艺、形式,与新的生活内容融为一体。如作品《母亲的一生》,创作者将自己与母亲从小到大的诸多生活细节以艺术化的手法呈现于长卷之上,图案与图案之间虚实结合,既可以从小处细观片段,又能从图案的拼接中感受整体的美感。另外,曾经一度消失在人们视线中的垛叠、填色、染色等技艺,近些年也重新流行起来,并结合地域特色,呈现出新的面貌,在展览中均有所体现。

  剪纸技艺如今还呈现出强烈的“绘画化”倾向。展览中不仅出现了高度写实、刀法愈加繁复细密的人像,还出现了与山水画、花鸟画极为相似的图像,虽然拓展了剪纸的表现空间,但不无遗憾的是,一部分作品也失去了传统剪纸的特色和质感。

  当下,剪纸与其他民间技艺一样,除了传统的师徒传授之外,也开始寻求新的传承方式。各地不少传承人以交流会、团体学习等方式来提升年轻人的兴趣和对剪纸的关注,以吸引他们来学习剪纸。以《我扶奶奶过马路》为代表的一批少年剪纸爱好者的作品,既展示出他们接受传统技法训练的成果,又呈现出年轻人对于剪纸技艺的独特认知视角:不再局限于选用传统的红色纸张,技法的运用也更显多元,既有对于经典人物的生动刻画,也有基于道德价值观的形象诠释。

  剪纸技艺的传承如今也面临不少实际困难。当下,机械剪纸对于手工剪纸的冲击,网络发展所带来的文化趋同而导致地域特色的弱化,以及资金支持的掣肘,都是剪纸技艺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

  剪纸的“味道”,是艺术的,更是情感的。根植于生活的剪纸技艺,在完善、蜕变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不仅是相对固定的程式,一把把剪刀、一张张纸片,在平面的艺术构建中,在手的灵活运转中,所体现出的更是老百姓内心的温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它既是中国传统生活习俗的一部分,也反映着老百姓创造新事物的情感需求。正是在一剪一剪、一刀一刀中,中国老百姓的生活情感多了一种表达,多了一种归宿。

  《 人民日报 》( 2014年11月02日 11 版)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