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滚动新闻推荐

评:历史剧创作要“以史写心”

2014年11月07日08:52    来源:中国文化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评:历史剧创作要“以史写心”

   原标题:历史剧创作要“以史写心”

   9月28日至10月28日,山东梆子进北京——庆祝新中国成立65周年山东梆子精品剧目展演活动在北京举行。在进京展演的4台山东梆子剧目中,《两狼山上》、《萧城太后》同为历史题材,一个书写以杨家将为主的英雄群像,一个以萧太后为主线,观照女性在战争、权力中的两难境遇,均引起了专家、观众的热议。

   对于两出历史剧,有的认为应忠实于史实,展示风云际会的时代背景与历史脉络,有的则认为在时代与审美均已产生变化的今天,新剧目应从今人的视角出发,对历史中的人物、故事进行新的解读。这也引入了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即在史实与人物塑造、在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间,创作者到底该如何取舍?

   传统戏里有诸多历史题材。众所周知,听老唱本、看折子戏的观众多数不会单纯地欣赏故事,他们大都沉醉于对人物美、丑、忠、奸的快意评判,沉醉于那些曾失落的绝响、永恒的戏音,而新编历史剧里,再因袭老戏的成功法则并不足取。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眼光,那些有永恒意义的题旨从来不乏被解读。比如,本于《左传》及《史记·赵世家》的“赵氏孤儿”故事历经嬗变,有了京剧、豫剧、越剧、话剧等不同版本。而解读能否被认可,是否忠于史实已不是唯一要义:林兆华的话剧版将“救孤”放置于利益集团的“权谋游戏”中,以“春秋无义战”消解了“忠义”的主题,田沁鑫的“孤儿”着墨于“孤儿”之“孤”。一个强化了对个人生命存在意义的拷问,一个以隔世历史人物的境况直书现代人身份的迷离,在这个意义上,创作者对人物、人情、人性的观照已超越了史料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再如,在新编历史剧《成败萧何》中,萧何追韩信荐韩信、追韩信、杀韩信的史实仍是剧情开展的依托,但也能看到剧作者对韩信的有意“美化”。关于钟离昧之死,剧中处理为二人英雄相惜,韩信大难临头,钟离昧舍身救友。同样,剧中对于韩信忍胯下之辱、不征剿陈豨等的解释也非尽出于正史的说法。这些情节安排,并非处处遵循史实而落笔,却在人物的完美与结局的悲凉间道出了英雄末路的无奈。

   例子不胜枚举。可见,成功的历史剧不是对历史的照实搬录,亦不是对一个人物的纪传体纪实,而在于通过一段史影来展示对社会、人生的感悟,引起当下的情感共鸣。史迹或许早已变迁,但古今相通的是永恒的人性,这正是许多历史故事几经嬗变仍不失其价值的原因。所以,今人写历史故事,在尊重大历史真实的前提下,对于一些史实细节,不必锱铢必较,需敢于大胆取舍。

   推及《萧城太后》与《两狼山上》两剧,笔者认为,《萧城太后》非为萧太后个人立传,而是将一个女性放置于权力、战争、亲情、爱情的重重漩涡,让其内心面临两难选择,令人震慑;而山东梆子《两狼山上》,能够在传统戏极力书写杨家将忠勇形象的基础上,反思人物悲剧的深层根源,已然是对同类题材的一次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那些史实的细节、情节的损益于全剧的历史精神并无妨碍,两剧所秉持的 “将历史照进现实”“以史写心”的创作原则,值得我们果断点赞。

(来源:中国文化报)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