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评《恨嫁家族》:恨嫁是缺爱者的安慰

2014年11月14日07:59    来源:新京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恨嫁是缺爱者的安慰

光棍节前夕,香港导演林奕华、编剧黄咏诗带着《恨嫁家族》来到北京保利剧院。这是一个展示缺爱者如何习得爱的故事,正好给这个表面上骄傲于单身、实则焦灼于缺爱的“节日”,带来那么一点点安慰。

林奕华说“恨嫁”是广东话,指一些女人强烈渴望结婚,却没有对象。但是这部戏的英文名 “I Hate, Therefore,I Marry”,还有另外一重意思:我恨,所以,我嫁。仇恨和婚姻,纠缠不清。听多了身边20岁出头的姑娘慌张着嫁人,嫁了后又迅速厌恶婚姻的事,恨嫁,简直可以被视为时下的一场流行病。这出戏,可以让我们看到病因何在。

这是一个父亲缺席的大家庭,家里的四姐妹各有扭曲的模样。大姐,几乎抛弃了女性特质,成为一个男性权威者。事业成功,准备和一个她完全不爱但爱她的年轻男人结婚,希望既拥有爱又不至于遭遇伤害。三个妹妹分别代表了传统的女性形象:二妹是个依靠女性魅力存活在男性世界中的女人;房间里堆满书的三妹,通过二手知识来了解世界;家里最受宠的四妹,却是一个依赖幻觉拒绝面对真相的人。

大姐婚礼前夜,母亲、管家、四姐妹,大姐前男友、竞争者、男闺蜜、同父异母的弟弟、为婚礼演奏的乐手等十几个角色聚集于一堂,一场雷雨让这座山间古堡陷入黑暗,也暴露出了家庭内部积压已久的黑暗事实。

二妹勾引过大姐的前男友,前男友来参加婚礼,让两姐妹翻出这桩陈年旧事。努力满足家庭里所有人需求的三妹,开始怨恨自己被家人忽视。四妹逢人就夸耀自己的婚姻和老公,被催眠后吐露情感破裂的真相……

父亲抛弃家庭,是一切痛苦的开端。母亲疯癫,四姐妹在父母之爱匮乏的环境下长大,只能从管家那儿得到一些关爱。母亲和女儿,都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戏里对女性产生伤害的三名男性——父亲、前男友和勾引者,其实也是男权社会的受害者。值得留意的是,那个兼具男性决断力和女性温柔的管家,是由一名高大的男性来扮演的。

当戏里每个人的黑暗一一被揭开后,意外来到的爱,成为转机。尤其是母亲的倾诉,使大姐最终放下恨意,宽恕了曾经伤害过她的人们。没有人能改正别人曾经对他们犯下的错误,如果紧紧抓着心中的恨不放,那么爱也无法到来。

在没有任何布景的舞台上,看一个古堡中发生的故事,是需要一点想象力的。数个正方形光源叠加成的一片多角形的区域,就是舞台。光线的颜色跟随情节变化,情绪狂暴时是鲜红色,平静时是一片湖蓝色。正是因为没有布景,反而强化了主题的普遍意义,舞台上的这群病人,多么像行走在这个城市中的你我他。

当姐妹们开始宽恕他人,踏上了爱的学习之路时,明亮温暖的灯光才打到了舞台深处,新郎牵着大姐的手往前走去,踏出一条明亮温暖的路。

恋爱开始了,就像新郎的誓言:“从今以后,你带着我的智慧,我带着你的天真,我们一起走下去。”这是多美好的光棍节礼物。

□王骞(媒体人)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