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众星热捧的《极限震撼》颠覆在哪里?
《极限震撼》剧照。
《极限震撼》剧照。
《极限震撼》剧照。
《极限震撼》这个走红于百老汇、爱丁堡,获得麦当娜、莱昂纳多、碧昂斯、刘嘉玲、崔健等国内外明星热捧的演出,近半年来已经成为了国内舞台最热门的话题。这部颠覆了传统观演体验的剧目将于12月4~25日登陆广州中山纪念堂南广场,并且一连演30场。近日,该剧演员莱拉和托马斯特别亮相广州带来一段热场演出,提前解密这场时尚party秀的亮点。
该剧在全开放、无坐席的空间中,带观众以任何角度参与这场融合了音乐、舞蹈、特技等各元素的派对,此次中国之行更特别融入现场鼓乐队、360度环形幕布,并且回应观众呼声,将最受欢迎的“水舞”重新编排。作为一部具有纯正阿根廷血统的舞台秀,该剧2007年登陆百老汇一炮走红,并被打上“前卫艺术”的标签,南方日报记者采访了演出团队和各方组织者,深入探究这出神奇大剧的创新亮点,希望给关心中国演艺市场的人们带来启迪,给观众以观赏之指引。
1一次突破场馆的“观演实践”
继钢索飞人秀《De La Guarda》名声大噪之后,保有阿根廷血统的《极限震撼》是编导迪奎·詹姆斯(Diqui James)构思了三年的第二部作品。这是一部具有纯正阿根廷血统的舞台秀,2007年登陆百老汇一炮走红,莱昂纳多、麦当娜、碧昂斯等都曾慕名观看,亚瑟小子的单曲《SCREAM》MV也取景于该秀的纽约现场。
作为国内首部原版引进的百老汇作品,在沿袭音乐、舞蹈等传统戏剧元素的同时,《极限震撼》又将装置、行为、DJ台等多种元素融合到一起。大到舞台,小到道具所用的泡沫纸屑,《极限震撼》都体现出了超强的创意,比如利用水膜舞台营造出演员在水中表演的感觉,传送带的使用则增强了舞台演出的动感。这种借用威亚、水膜、传送带等将空间创意与电子乐、灯效嫁接的表演形式,以速度和力量来放大表演者的张力,给观众带来感官刺激。除了形式上的新鲜体验之外,演员在演出过程中通过激烈的动作所表现出的张力也是《极限震撼》的重点,跑、跳、砸、滚、撞墙、落雨……从空中舞蹈、杂技到爆破,表演者会用身体向现场观众实践证明了人类最原始的生命张力。
但要说这部剧最大的亮点,却是对观演的颠覆——现场不设置任何座位,观众可以随意选择舒适的方式观演,可以站着看,也可以蹲着看,而随着章节的转换和场景的变更,你也可以调整观看的角度,观演方式完全开放。在短短70分钟时间内,该剧融合了音乐、舞蹈、舞台装置、360度全景剧场、互动装置、特技、行为艺术、爆破特效、水幕水雾、观众互动等一系列舞台元素,并且用各种极端释放的情感状态,彻底地演绎原始张力和现代艺术。由于需要搭建场馆,且演出团队均来自阿根廷且人数有限,不适合多地巡演,因此选择驻场演出。目前,记者已经在中山纪念堂门口看见正在紧张搭建的演出舞台已初见雏形。
据介绍,《极限震撼》的演出主体垂直于观众头顶之上,因此“向上看”这一动作将贯穿全程。可以想象一下,演员们像武侠小说中的主角一样在墙壁上追逐、嬉戏,仿若摆脱重力的束缚;巨型水幕缓缓下降,一池碧水就在头顶上方,“美人鱼”在水幕上游动,与观众近在咫尺……对此,有评论家称赞:“这是场实验性的演出。”
现场,观众被带入到一个空旷的空间,没有座椅,没有舞台,没有对白,没有剧目介绍,不是舞剧不是戏剧更非哑剧,通过肢体语言表达和交流;观众可以在头顶、在身边多个空间欣赏演出,并与演员互动:与举着IPAD的阿根廷舞者共舞。戏剧制作人袁鸿就这样评价它:“这是导演给大家造了一个梦,它区别于演唱会,区别于传统的戏剧,让爱剧场的观众能够从传统的舞台中解放出来,用身体充分感受360度甚至是720度的空间。这个演出对中国场馆演出也是一种突破,应该有更多的街头、广场演出走出来,它的出现显示出了传统剧场的落后,同时如果没能走进这样的剧场也是一种落后。”据统计,全球累计已有超过12万人次观看,央视春晚的制作班底甚至也前来“取经”。
2拉丁民族不仅只有“探戈”
该剧台前幕后拥有一个多达30多人的团队,除了13名演员,由于需要不断变幻舞台和舞美,就连幕后人员也会“高调”来到台前全程伴随和配合演员的演出。
跳古典芭蕾出身的托马斯则向观众和记者给出了观演攻略,在这个完全开放的演出里,观众真正拥有选择欣赏视角和方式的主动权,“在此前数站演出中,发现中国观众比较含蓄、害羞。对此,我们已经做好了准备,将以特别的方式来带动观众,譬如在节奏感极强的音乐背景下,演员会跳下舞台,或邀你共舞,或以泡沫板发起突袭,务必让现场所有人都成为演出的一部分,尽情释放自我!”
很多人说,《极限震撼》很炫,但它究竟通过最极致的舞美与肢体艺术向人们讲述了怎样的一个故事?众所周知,阿根廷人有拉丁民族的奔放不羁,同时带着南欧人的浪漫多情。了解阿根廷文化的人喜欢用哀伤、柔软、缠绵、优雅等词汇来形容,探戈的暧昧是我们熟知的一种纠结的释放;而“极限震撼”则是完全以原始的力量征服全球观众的一种全方位撞击感官的表达。导演 Diqui James 说:“我疯狂热爱嘉年华,因为所有人,无论职业、无论贫富、无论年龄都可以疯狂庆祝,我希望我的秀是所有人都能来,尽管制作成本很高,但票价亲民,演出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演出为大家带来了什么。”
另一方面,这个国家常看到有演唱会、舞蹈,但很难看到好的戏剧,人们对戏剧也没有很好的概念。“这样的结果是我在创作时可以为了达到目的不惜一切手段,不会受到传统学院派的任何条条框框影响。传统的戏剧总是有些好为人师,需要观众努力去理解,但是来我的秀,你大可心无旁骛的享受和放松。”编导詹姆斯说。
对此,有人说,《极限震撼》好似一个都市寓言,每一位演员都在用自己的力量和坚持,让观众们看清自己,观照自己内心中最为炽烈的、最自由的那颗心。这一场唤醒不妥协自我的恢宏大剧,能够带给人无穷的力量。也正因为如此,它格外受到都市年轻人的喜爱。
3 国内演出市场该搞搞新意思了
《极限震撼》带来的不仅仅是前所未有的观赏体验,它的引进也为国内演出市场带来了一些新的思路和生机。据统计,2013年我国演出市场总经济规模为463.00亿元,与2012年同项指标统计收入相比下降9.0%,其中票房收入为131.08亿元,同比下降2.9%,政府补贴、广告赞助、衍生产品、主体配套设施及其他服务性收入同比下降9.6%。
即使《极限震撼》从首站上海的50场开始就不断刷新票房纪录,但在国内的演出市场环境中,单纯依靠票房收入依然是难以为继的。在我国的市场现状下,演出live show这种娱乐形式还比较新,还需要有一个对消费者的培育期,《极限震撼》在中国的巡演,此前就采取了“票房、广告赞助、周边衍生产品各占三分之一”的模式,从比例看这也与我国演出市场的收入结构基本一致的。
比如,从秀场入口起就用多块巨幕屏炒热气氛,为观众开辟了体验瞬时360度定格的摄影棚,并根据演出需要,推出雨衣、喇叭等演出衍生品,同时引进了多家合作方开辟科技体验区,旨在打造内场演出、外场嘉年华、衍生品开发为一体的演出“综合体”概念;还有些地方联合媒体推出跨界联合演出主题场,实现深度结合等等。“通过其他杠杆,帮助规避风险,让好东西能够长期、持续性地落地,让更多人能够看到,也更有利于整个行业发展。”
《极限》从诞生至今已持续演出近10年,期间一直在技术、环节、内容编排等方面进行调整和升级,今年巡演与去年工体首演时相比就有了约30%的变化。如何从它的成长经验中学习一二,探索国内演出剧目的成长性和可持续性之法?这次,也是本土的演出市场转换思维的良机。
(来源: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