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现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电影故事片《巴彦岱》13日在北京隆重举行首映式。图为著名作家王蒙亲临首映式现场。 张浩 摄
电影故事片《巴彦岱》13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首映式,图为首映式现场。 张浩 摄
全国政协委员、原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的女儿伊利苏娅参加《巴彦岱》首映式。 赵雅民 摄
中新网北京12月14日电(朱景朝 赵雅民)“看了这部片子,我还想回新疆”,全国政协委员、原新疆省政府主席包尔汉的女儿伊利苏娅含着泪花,她向记者感叹到,“这是多美的伊犁风光,非常亲切”。
12月13日,展现新疆和谐民族关系的电影故事片《巴彦岱》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首映式,中新网记者注意到,出席首映式的现场600名观众都被片中所传达的朴素的浓浓的民族真情所打动。
“我妈妈是新疆伊犁人,我不到1岁就离开了故乡,在北京生活了快58年了。故乡的情怀、对故乡的挂念,随着年龄的增长更纯,更浓。”伊利苏娅说,这部影片一下把我感情的闸门打开了,我边看边流泪,感情无法控制,从看到第一个景“河水”,再看到人、听到音乐,好像一下子又回到了故乡。
“影片用一个人的经历,讲述了一个特定时期的故事,把新疆维吾尔族人民的淳朴、善良以及人性中最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催人泪下。”伊利苏娅说,影片没有说教,而是用一件件细微的事件,告诉观众民族和民族之间首先要有交往、有沟通才能有共识,这种交往是要用“心”的。大家共同追求美好的生活,追求真善美,这是各民族的共同梦想。
与伊利苏娅有相同感受的还有邱燕女士,她曾在新疆工作、生活了13年。“影片中真挚淳朴的民族情谊、美丽的伊犁风光让人难以割舍,我有重回新疆的冲动”。
中国著名作家王蒙先生也来到首映式现场,他向记者表示,“影片充分表现了那个时候与维吾尔族农民的和谐相处和真挚情感让,让我回忆了很多在新疆的往事。”
中央民族大学学生白洁告诉记者,尽管自己是个汉族学生,但片中出现的维吾尔语台词都能听懂。影片中的维吾尔族村民淳朴善良包容乐观,“老王”得到了他们的善待。
“原来维吾尔族是这样生活的,他们淳朴、幽默、欢乐、机智”,中央民族大学校长助理韦达提看完影片后说,学校的校训是“美美与共 知行合一”,意思是人们要懂得各自欣赏自己创造的美,还要包容欣赏别人创造的美,主张各民族相互尊重,彼此欣赏,该片各民族友好相处的故事也正好与之相吻合。
电影《巴彦岱》以中国著名作家老王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新疆伊宁市巴彦岱工作生活为背景拍摄的故事片,讲述从北京下放的老王在巴彦岱生活劳动期间,与当地维吾尔族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形成了超越民族的友谊,该片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委宣传部、伊宁市委、市政府和北京南海影业公司、中国新闻社新疆分社等联合拍摄。(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