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不少专家学者常常呼吁保护我们的传统节日,不要让“其他国家申遗了去”。但保护传统该如何做?回归传统莫非就是回到古人过节的方式?在社会风气、物质条件差异如此之大的今天,简单的一句“回归传统”虽易,真正做到不易,让我们且行且琢磨。又是一年清明时,不妨先看看古人今人都是怎样过清明节的。
祭祀
“清明”从何而来?《岁时百问》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情景。而高翥《清明》一诗,对哀思逝者悲痛心情描绘则最为凄恻,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只有想不到,没有买不到。这句商场流行语在时下清明祭品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除了鲜花等传统祭祀用品,“洗衣机”“冰箱”“彩电”,个个不少,“名表”“豪车”“别墅”样样都有。火舞烟飞中,一件件外观精美的纸质祭品化为灰烬。一辆做工精致的“豪车”以及电器,少则售价数十元,多则上百元;而“别墅”更为昂贵,价格最高可达千元以上。
祭奠活动成了摆谱比阔的“名利场”,活人物质条件提高,死人也跟着大大“享福”。这究竟是炫富还是求得心理安慰我们暂且不论,但老一辈刚死去的人和祖先若是在“地下相见”,彼此祭品差别如此之大,不知他们会作何感想?
踏青
踏青是古人过清明的一项重要内容,这足以让生活在钢筋混凝土世界里的城里人羡慕不已。欧阳修在《踏青词》里写道:“南国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向今人展现出那时人们踏青所见到的春光。
阳春三月风光无限好,正是出游的好时节,厌倦了城市里千篇一律的高楼大厦,开着小车道郊外踏青,想想是很惬意。但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是:真实情况会是“一行白鹭上青天,我被堵在路中间”!高速路上堵着的车队望呀望不到边,折腾了几个小时到达目的地后,仍会是“欢迎到郊外来看人”而后折返。
放风筝
放风筝是古人在清明节的传统娱乐项目,人们不仅白天放风筝,夜间也放。夜间放风筝时会在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称为“神灯”。古人放风筝有讲究,为的是放走晦气,消灾解难。古人会把自己害怕的各种灾祸疾病都写在风筝上面,然后等到风筝升到空中,立刻剪断风筝线,让它随风而逝,这样晦气也被带走了,这就是古人清明节的“断鸢去晦”。这种习俗流行了很长时间,“断鸢去晦”给了老祖宗们精神上的慰藉,心情也会变得愉悦起来。
有歌唱到:“又是一年三月三,风筝飞满天”。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而一旦春光明媚,广场上会聚着老老少少,空中一片“好风凭借力,送风筝让青云”的景象,大大小小、花样繁多,欲与天公试比高。但这些风筝价格大都不菲,可不能像老祖宗那样随意地为“去晦”剪了去,得一一收回来下次接着用。若是断了不知飞到哪里,还会最终变成垃圾,如此看来这倒是件好事。
禁火寒食
由于清明节要禁火寒食,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为了防止身体虚弱的人耐不住寒冷伤身,古人在清明提倡进行体育活动。清明节荡秋千是传统习俗,不仅黄口小儿荡秋千,弱冠之年的青年、耳顺之年的老人也荡秋千。唐朝有诗《长安清明》:“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就描绘了清明荡秋千的情景。
而现在清明节早已没有了禁火寒食的讲究,反倒是扫墓高峰时期,餐馆会迎来吃客大军,要吃请赶早,座位需预定。没有了寒食禁令,体育活动也自然取消了,何况一些后人还是专门从外地回来,借扫墓之机亲友团聚,吃饭娱乐等一系列活动过后也累得慌,还是各自回家洗洗睡了吧。
部分文字参考人民日报海外版《古人怎样过清明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