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本网原创
人民网>>文化>>正文

“自梳女”:终身不嫁 不能归葬娘家 备受侄甥尊重

2015年03月25日08:0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自梳女”:终身不嫁 不能归葬娘家 备受侄甥尊重

  “鸡公仔,尾弯弯,做人心抱(媳妇)甚艰难,早早起身都话晏(晚),眼泪未干入下间(厨房)。”这首旧时歌谣说的是封建社会已婚女人的卑微命运。在清朝后期,一些女性却尝试着去反抗这几千年来的一成不变。

  据《顺德县志》记载,清朝末期,顺德地区缫丝业发达,女工经济独立,看到出嫁的姐妹受婆家轻视,地位低微,便情愿不嫁。她们是“自梳女”的先驱。上世纪30年代,女人们结伴前往南洋打工。数十年过去,青丝变白发,她们便自行挽起发髻以示不嫁,是为“自梳女”。日前,有关“中国最后的自梳女”的报道让社会关注到了这些现在已经90岁上下的奶奶们。

  她们与大多数为谋生而迁徙的华人一样,老实勤快,所以深得雇主信任,立足也快,“自梳女”欧阳焕燕甚至一手带大了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的小女儿。青春韶华,未来还不确定时就远离家乡,她们中不少人用全部的青春和劳动帮衬了家人的生活,也换得了自己的经济独立。

  她们又与其他华工不一样,自立于社会的女人要付出打破礼法的代价。

  最直接的就是终身不婚。有人拿“自梳女”和当今的“大龄剩女”做比较。两者之间或许有相似,但“自梳女”和如今的大龄单身女孩却绝不等同。“剩女”更多的是私人的选择。而“自梳女”黄月蓉老人说起自己独特的经历时说,“我们去南洋打工,也都是靠双手养活自己。这在当时,是很正常的情况。”她们的出现更多是在时代大环境的压力下不得不做的理智决定。对于终身不婚,老人们并不像世俗想象中的“后悔”,反而很平和,“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都想自强自立”。

  “自梳”在某些地方甚至意味着不能归葬娘家,然而让人欣慰的是,归来的她们备受侄甥的尊重。不过,老人们更倾向于“自由”的独居生活,交友圈子也不大,以老姐妹为主。

  不同于现代的单身贵族,“自梳”还意味着离家自立的勇气、不婚的代价以及对家人的信任和牺牲。生活中,她们穿着朴素,发髻却一丝不乱。让人尊重,更让人尊敬。

(责编:陈苑、许心怡)

我要留言

进入讨论区 论坛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