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阿里进军网文界 革新还是炒冷饭?

2015年06月05日08:44    来源:北京青年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阿里进军网文界革新还是炒冷饭?

  阿里文学战略发布会上,总编辑周运宣称要打破网络文学旧模式摄影/本报记者 张知依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后,阿里巴巴放出信号,即将成立网络文学部门,作为集团旗下的互联网娱乐品牌。5月26日,阿里文学召开2015战略发布会,宣布以移动阅读作为突破口,布局网络文学市场,并公布了对准作者和版权商的合作政策,声势浩大地宣布:针对旧有网络文学运作模式,将在作者稿酬、多渠道推广、版权深耕以及抄袭维权等方面,辟出一条新路。

  如果把日历往前翻一翻,2013年7月,百度以1.915亿元的价格从完美手中买下纵横中文网,并将之与百度多酷和91熊猫看书整合成立为“百度文学”。2014年11月,腾讯斥巨资整体收购盛大文学,据知情人士透露,整体收购价或在40亿元到50亿元。

  至此,网络文学成为继移动召车、旅游等领域之后,又一个B(百度)A(阿里)T(腾讯)三巨头资本集体瞄上的一块蛋糕。我们不想预言三家公司会在网络文学这个阵地上上演怎样的争夺战,但我们关心的是,这将会对网络文学的现状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表面光鲜其实甘苦自知的网络文学作者们,又将怎样看待阿里所言的“推陈出新”呢?

  重金是请来作者的重要条件吗?

  在阿里文学战略发布会上,总编辑周运公布了几项新战略,其中包括“作者与平台共成长”的方针,“希望对作者好一点,来培养作者创作出优质的内容,打破现在同质化内容过多的局面。”周运说。在阿里的方案中,会对进驻平台的作者分别对待,邀请作者进驻平台之前,会对作者进行测评:对于新人作者和未成名的潜力作者,提倡首先与阿里文学合作伙伴塔读文学签约,采取“作者福利+全渠道分成”以及“千字200元以下的买断或保底分成稿酬”的模式;如果是优质作者,稿酬价位会在100-1000元/千字不等;若是作品极受读者欢迎的大神作者,这个数字可能还会调整。

  “这个数字真的不低啊”,网络作者沉佥在接受青阅读线上采访时这样说,“大部分网站采取的还是分成+保底这种模式,保底金额也都给得很少。我记得当年一些网站也推过一阵子千字稿酬的模式,为了吸引作者,但是开出的稿酬很低,最高的也就千字200元左右的样子。”她说,以前只有大神作者才能拿到这样档位的稿酬,就更不要提那些每天码字不知何时才能红起来的“小透明”们。“这个等同纸媒的稿费标准,对还没有稳定收入的作者来说应该是很具有吸引力也相对有保障的,同时阿里负担的稿酬成本也相对艰巨了。”

  然而在一些大神级的写作者面前,显然这样的稿酬标准不是吸引他们关注的重要条件。从业时间足够长的历史题材写作者特别白就表示淡定,目前他是阅文集团创世中文网的作者,每天写作7000到8000字不等,“大概的收入还不错,供房买车旅游什么的都能满足。”

  除了强调让作者获益的稿酬方式,阿里文学同时更愿意强调平台对作者个性化发展的尊重,许出的美好愿景是:“作者想要赚钱,就按照能够有效增加用户在线订阅的路子去引导和推荐,让作者迅速看到希望;作者想要影响力,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够获得更多衍生机会,就引导其写出的内容更加适合主流人群阅读,分平台进行广泛推荐和曝光;作者想要引领潮流,就尊重和激发作者的创意,让作者写想写的东西,通过个性化运营帮作者找到喜欢这些内容的人群。”他们认为,这样的方式,也有利于鼓励作者进行多元化写作,大力扶持一些小众内容的创作,避免了目前网络文学为了短期商业利益趋同写作的现状。

  “我已经跟阿里签了合约。这两天新书就会在他们的平台上发布。”曾经当过医生、后来弃医从文的了了一生告诉青阅读,在成为专职写手的九年时间里,他曾前后换了三个地方:起点、17K、百度文学旗下的纵横,现在又成为进驻阿里的首批作者之一。“几年前,真的可能写完一本超百万的书都没收入的。”了了一生说,现在大环境好些了,有“全勤”“低保”,他说得比较有信心,“只要愿意写,收入肯定有的,只不过有多有少。”

  短约和长约,哪个对作者更划算?

  正如大多数互联网公司一有新品牌亮相就摆出挑战者姿态吸引眼球一样,阿里文学的新举措里,剑拔弩张要PK的,还有旧有的网络文学平台与作者签约的方式,他们表示不愿“企图通过不平等长约等手段将作者绑定在平台上”,而是“优先针对每本书跟作者合作”。作者有意愿的话,在充分尊重作者的情况下,再签合理的长约。

  这似乎让人联想起网文平台因为与写手签订长约、使其全年无休辛苦更新的“血汗工厂”传言,不少媒体都报道过网络写手“过劳死”的新闻,网站的压榨性合约和读者催更的压力,让人觉得,写手们签订了买断的长约,就如同包身工一般的悲惨。然而大多数行业内的人却觉得这种渲染过头了。

  “每一行其实都差不多,想要得更多,那就得更努力。”了了一生谈道,“现在合约的玩法有很多种,一种是分成协议,一本书,在平台上销售了多少,与签约网站按比例分成。另一种是买断协议,论一千字多少,写多少就拿多少。”他认为这是一个靠实力和勤奋说话的行业。如今签约新东家阿里,了了一生对阿里给出的签短约“买断+分成”条件表示满意。

  据了解,在网络文学刚刚起步的几年,和有前途的作者签订报酬以及分成比例极低的压榨性买断长约,的确存在。但是随着这些年网文行业的发展、环境的变化、作者维权意识的加强,这一状况已逐渐改善。合约的形式也变得多样,签订长约或短约,本身并非作者待遇优劣的对立形式,而在于实际签约的条件。

  签长约或短约,不同的作者也有不同的态度。“我目前签约的网站是一本书签一份有期限的版权合同,属于短工范畴。”沉佥打了笑脸的符号,继续说:“我个人当然是喜欢打短工的,因为灵活机动自由度高。也能够激发更多的创作热情。”

  “据我所知,目前大家都愿意签这个长约,因为比短合同的收益更丰厚。”特别白则持相反的观点,他与所在平台签订的是长约,在他看来,买断长约让作者更从容地构思和创作。“短约可以让人有紧张感不断去尝试,会有更大的可能出来新东西,但同样更容易失败,因为网文入门门槛低,让很多有才华的人尝试一次后就放弃了。长约让作者能更从容地去构思和创作,写出更好的作品,但弊端呢?则是惰性,也有极少部分作者有了保障之后,就失去了前进的动力。”

  什么是IP产业链?

  面对记者一再提出的签约以及挖掘作者的问题,阿里文学总编辑周运却一再强调:“现阶段只看签约量没有意义,打造顶级的IP才比较关键。通过作品和运作,让作品本身以及动漫、游戏、影视等成为衍生范例和成果,我更看重这个。”他说,希冀阿里文学能在年底或者明年打造出10个左右不同领域、不同风格的顶级IP。

  顶级IP的概念一再被提及,但在阿里的战略发布会现场,没有人对这个带有互联网思维质感的缩写进行解释。

  在采访中,“正在输入”将近五分钟后,沉佥不禁吐槽:“IP产业链这种东西就特别像阿里这种互联网公司提出来的,喜欢用英文缩写术语~IP产业链~NA端的PV、PC端的UV……我经常会不想跟他们说话,就是觉得:好累啊,你们能不能对非互联网行业或者刚跨界过来互联网行业的人友好一点?”

  特别白对成功IP的理解则是:“IP就是个转化率,成功的IP就是指粉丝们不会挑剔这个IP内容的体裁,无论是书籍、影视还是游戏甚至其他,只要是相关的,他们就会拥护和购买,做到这一点就是转化率很高,就可以成功了。

  问及IP的价值,周运向青阅读记者透露近几年迅速攀升的行情:“很夸张的。比如几年前,最低的时候一个IP价值几万块钱;但是现在,价格在百万级都是很正常的。你发现这个倍数翻了几十倍到一百倍。”

  至于如何打造顶级IP的方法,周运说,普通的推广形式“没有什么捷径可以讲”,“大家玩法差不多,只不过各家拥有资源不一样。阿里拥有非常多的资源,可以针对作者的特性做一些独立方案。”在阿里的版图里,不仅聚合了阿里巴巴、UC浏览器等平台资源,还包括阿里影业、九游平台等影视及游戏等多领域资源。

  作品能形成转换率较高的产业链,大部分网络作家都不会拒绝这种走势,毕竟时代不同了,单靠点击量来评判作品是否成功,就算你是大神作者,那也只能算是一个“码农”,作者们更希望让自己的作品渗透到其他领域。

  但如今,作者早已意识到衍生品的价值,周运说,作者变得“很聪明”,很多作者会把衍生品版权拆开来卖,游戏是一码,影视剧是另一码。“光去跟作者分摊钱,是拿不下来的,还得给作者一些别的条件,让作者过来入股,分享后端收益,这也是后面要做的事情。(我们)后续希望按照这个思路去做,能够让作者享受到IP延伸的好处。作者很乐意经营作品的,把作品打造成一本精品,经营粉丝,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带来最大的收益。”

  “我是写历史的,希望我将来可以写得更深一点。”特别白说,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能改编成畅销的影视剧。“也一直在朝这个方向努力,但大家也知道,能抓住的才是最要紧的。(转化)有局限的话那就会以书为主。”

  “一个作品核心的价值无外乎商业价值和文学价值,阿里这一类进来分蛋糕的互联网企业自然更关心前者,但我这种作者和一部分深度阅读爱好者可能会更关心文学价值吧。”沉佥则如此表达自己的立场,这个以写作为爱好、工作始终横跨网络写作和传统出版的姑娘认为:“所谓的全媒体产业链,其实挺好的,虽然影视改编、游戏、漫画化、动画化这些后续衍生的商业价值往往比小说本身高出许多许多倍——即意味着,现在的人真的越来越不爱读书了,阅读习惯衰退,更倾向读图而且是声光互动的读图——作为一个纸质图书爱好者,其实我很伤感……”

  本版采写/本报记者 张知依 贺梦禹

  磨铁中文网谈阿里进军:好事

  最初,磨铁中文网开张的时候,网友都认为,作为一个实体出版公司主办的网络文学写作平台,大腿不粗,前景堪忧。然而,萧鼎、南派三叔、当年明月等人的火爆名气,以及《我当道士那些年》、《苗疆蛊事》等网络小说的走红撑起了这个网站。如今,当各大占有垄断性地位的网文网站逐渐被百度、腾讯、阿里巴巴三家互联网巨头掌握时,磨铁中文网联合4家影视公司和2两家游戏巨头主办的原创网文“黄金联赛”还在轰轰烈烈进行中。青阅读专访磨铁数盟总经理陈云峰,请他谈谈对当下网文市场的看法。陈总认为提问很犀利,于是慎而又慎地给出了以下官方回答。

  青阅读:阿里这样雄厚的资本进入到网络文学市场,您认为会对整个市场产生一些什么样的影响?

  陈云峰:网络文学原本是新生事物,而如今却被更多的大型网络平台关注,对于网络文学日后的发展是一件非常有利的事。

  青阅读:阿里方面所承诺的种种优厚条件和他们提出的签约模式,是对传统的网络文学平台与网络写手之间的游戏规则有所颠覆,还是换汤不换药?

  陈云峰:每个文学平台都会有属于自己的签约模式和福利,出发点都是会为作者着想,以求得到更多优秀的网络文学作品。

  青阅读:网络文学平台与作者之间的签约模式如果用“短工、长工、包身工”来形容您觉得合适吗?一般来说,平台与作者的分成是怎样计算的?

  陈云峰:作者与网站是自由形式的签约模式,并不适合用这三个词来形容,这对作者和网站来说都是一种伤害。一般来说,作者的作品优秀,经过网站推荐所获得的利润分成方式是根据与作者讨论之后定下来的合同内标注分成方式来计算的。

  青阅读:有人说网络文学平台是一个血汗写作工厂,您觉得这种说法符合事实吗?网络写手的生存状况真的如此堪忧吗?比如阿里所许诺的种种优厚条件,是否会改变他们的生存状况呢?

  陈云峰:网站只是一个宣传与展示的平台,并且这个平台已经多次提醒广大作者在创作文学之余不要忽视自己的身体健康,所以这种说法并不符合事实。我相信每个网站都会有适合作者创作的优厚福利,让作者的作品获得更高的文学价值。

  青阅读:您觉得磨铁现在能够独立地生存是有什么秘诀吗?与BAT相比,有什么自己独到的地方——模式、待遇等等?

  陈云峰:磨铁拥有最成熟的出版团队与最优秀的网络文学内容团队,这个出版团队会为每一部文学作品做坚强的后盾,实现网络文学实体化,用一条龙服务的形式完成作者的出版梦想。

  青阅读:磨铁会如何留住作者?如果作者转投其他平台了会怎么样?该怎么办?另外,如何挖掘好的作者?是什么苗头能让磨铁把宝押在他们身上?

  陈云峰:以上提到的优势都是磨铁留住作者的方式,挖掘一个好的作者除了编辑需要有伯乐的眼光,还要有对网络文学的鉴赏能力,而磨铁雄厚的出版背景以及丰厚的福利制度,则是作者最理智的选择。

  青阅读:磨铁未来的发展是会继续独立发展,还是会像盛大文学那样被互联网巨头吃掉?

  陈云峰:磨铁会选择相对于作品和作者来说最优渥最有利的发展模式,以适应公司战略与网络文学的发展前景。谢谢!

  侧记 网络写手的日常状态

  “那时候我辞职了,住在北京的出租屋里,一个月大概拿到手四百块左右,房租靠父母补贴,经常就吃白粥白水煮青菜白水煮面条啊……”沉佥提到自己当年最苦的时候,却敲出了表示大笑的表情符号“23333”,因为在她的心目中,进入了写作世界里忘却了外界的苦恼,只有纯粹的快乐。

  在接受记者采访之前几分钟,特别白的妻子告诉记者:他还在“关小黑屋”(闭关写作),很快就出来。不过“出关”之后的特别白表示,虽然每天都有压力,但不会有最大值。他每天会拿出四到五个小时写作,其余时间看书,做饭,锻炼身体。而期待战胜拖延症这个大魔王的沉佥说自己太过懒散又任性,有时候通宵赶稿不能睡觉,有时候又觉得感觉不好就不更新了,但她表示敬业的网络作者都是每天必须固定更新几千字甚至上万字,一天更新好几次。

  “这世上绝大多数职业都有假期,网络小说却是没有的。因为读者不会给你放假。”了了一生说。他表示从入行到现在已经九年,基本没有真正休息过。一本书完结了,另一本就得马上接着,从年初一一直做到年三十,即便没有在写作,脑子里却还想着剧情:“有时候在吃饭,媳妇问我:‘这菜好吃吗?’我回答:‘把手术刀递给我’。” 了了一生原来的职业是医生,先是凭兴趣在业余时间写作,后来就辞职成为专职写手。他辞掉医生工作的原因是:医生的工作强度和压力很大,而且有很强的约束性,而自己是个向往自由的人,但从事写作之后发现:这世上基本没有什么真正自由的职业。

  “我看起来要比同龄人苍老很多。”了了一生说。他表示自己现在宁愿少写一点,少挣一点,也得把作息时间调整好。因为断更就会被骂和损失人气,收入就会受影响,所以必须保持更新,刚开始的时候,他觉得这是苦力中的苦力,堪比搬砖,但熬过来之后,他感觉一切是值得的:“虽然现在还是熬,但生活已经好很多很多了。”

  网络写作能赚钱吗?对于这个问题,三位写手的回答均为:能 。“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一年勉强能到七位数”的回答让网络写手这一职业看上去还是挺美的。

  但是回答“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的时候,作者们尽管也谈到“耐得住寂寞”、“有商业写作能力”、“选准题材”等等,但关键词始终不离这两个:勤奋与坚持。“就好比创业能发财,但不是所有人创业都能发财。”沉佥说。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