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牡丹亭》惊情四百年 惊动了青春就该负责到底

张素芹

2015年08月08日09:26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惊动了人家的青春就该负责到底嘛

  《牡丹亭》剧照

  《牡丹亭》惊情四百年

  戏评

  张素芹

  上周末江苏省演艺集团昆剧院携《1699·桃花扇》、《牡丹亭》来穗上演“苏韵繁花”,在几乎没有做任何媒体宣传的情况下,上座率就达到了七八成,昆曲义工白先勇的心血没有白费,看昆曲果然成了不少年轻人的一种时尚。

  此番上演,让青春版的《1699·桃花扇》与传承版的《牡丹亭》搭配结合,估计本意是让观众从不同角度来领略昆曲的美。然而观众似乎并不领情。

  三言两语就让有情人入了道

  《1699·桃花扇》虽然和2006年的首演版本相比,因为时长限制和演员减少,少了香君骂筵以及南明皇帝和群臣的戏份,但大抵还是能让人体会到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良苦用心。戏迷眼里的“单美人”单雯,声腔气息的运用成熟了很多,明显多了些变化。

  吐槽集中在结尾《入道》一出,李香君、侯方域历经离乱后久别重逢,你一曲我一曲唱过之后,情绪铺得很足本想行“男女之室,人之大伦”,不料被张道士几句“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便意识到国破家亡,还有什么斩不断的男女情根?还能马不停蹄地顿悟“大道才如是,浓情悔认真,回头皆幻景,对面是何人”,于是就全剧终了。啧啧,这张道士果然厉害呀,他不是道士,他是300年后穿越而来的国际大专辩论赛的最佳辩手呀!说到底还是在编排上,李香君、侯方域相识相爱刻画得相对充分,而两人的感情随着家国离乱的大背景产生变化的戏份显然交代不清,没有铺垫没有发酵,才导致最后的双双入道显得如此突兀。

  《牡丹亭》只看到一个杜丽娘

  而《牡丹亭》,或许是因为观众过于熟悉,竟然被连连吐槽——

  这版《牡丹亭》依据舞台演出传统版本,由“昆曲皇后”张继青传承而来,以《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五折勾勒出一部“小全本”。这就注定了孔爱萍要几乎包揽全场。这对于习惯欣赏故事完整性的一般观众来说显然不能尽兴。有第一次去看《牡丹亭》的观众愤愤表示:“我是来看《牡丹亭》的,却只看了个杜丽娘!柳梦梅还没有发挥呢!”

  孔爱萍是“梅花奖”得主,传承版的《牡丹亭》或许本来就是要给大家呈现“角儿”的艺术。而工闺门旦的孔爱萍,身段确实有层次,做派很讲究,《惊梦》与《寻梦》中的手势极为丰富,将杜丽娘的娴雅姿态演得美不胜收。唱腔也纯正典雅,可惜没有做到全程都传情达意,初始让人感觉这个杜丽娘苦得很,不够少女,《寻梦》后才开始符合她的气质,有一种幽怨感,但因为要唱足全场,嗓子又跟不上了。总之,艺术感染力欠奉。

  从文艺青年看到了文艺中年

  昆曲观众近些年来日益增多。不过观众看得越来越多,就越来越喜欢比较,可是如果戏不能越来越好,有时候还耍小性子水准下降。那么,观众与戏之间的爱情,是不是就不匹配了呢?

  比如我自己,关于《牡丹亭》,先看过白先勇青春版的全本,那是我最初看的昆曲,只觉得一个字:美!演员美,文辞美,唱腔美,身段美,服装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耳畔都回荡着水磨腔,千回百转,委婉迤逦。后来,又看过这个青春版的精华版,依旧是俞玖林扮的柳梦梅,杜丽娘呢,不记得了,反正一开腔我就确定这个丽娘不是沈丰英。然后,就是此次传承版的《牡丹亭》……

  看《牡丹亭》,不少观众从文艺青年看到了文艺中年,装文艺,容易吗?《牡丹亭》呀,你诞生400年了,惊情400年,你惊动了人家的青春,撩拨了人家的情意,就应该对人负责到底。戏呀戏,你且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呀。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