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名家故居逸事》:访吴昌硕“西泠印社”

2015年08月16日08:42    来源:广州日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名家故居逸事》

  海飞 编

  当代中国出版社

  2

  百年缶翁

  ——访吴昌硕“西泠印社”(1)

  一

  西泠印社是园林中的园林。这座园子,大到收山纳水地再造乾坤,小到勾栏画栋地细细把玩,无处不显示出此园的别具匠心。西泠印社景色深入浅出,台阶斗转,回廊曲折,真山假山此起彼伏,亭台楼阁高低错落。盛大的湖光山色压缩到此一隅,一切变得那么明朗而又疏离。

  这座园林始建于1904年,建造园子的是几个印石书画家,自建成起便成为私人聚会的场所。直到1913年,西泠印社才真正进入中国人的视野。这年重阳节,海内印石书画大家齐聚于此,饮茶赋诗,挥毫泼墨,一场纪念西泠印社成立9周年的盛大“秋禊”在秋风中开始了。这年“秋禊”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公推西泠印社第一任社长,西泠印社从1904 年成立以来社长位置一直空缺着。这是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文人雅集,他们中间有吴昌硕、丁仁、王禔等当时招牌响亮的印石书画大家,也有日后成为日本印界泰斗的长尾甲等外国人士。此次,吴昌硕众望所归地出任西泠印社首任社长,这年他70岁。

  “印讵无原,读书坐风雨晦明,数布衣曾开浙派;社何敢长,识字仅鼎彝瓴甓,一耕夫来自田间。”这副对联是吴昌硕在这次雅集上撰写的,今天依旧悬挂在观乐楼的门楹上,他的谦逊和襟怀对应着湖光山色。可惜没有横批,是吴昌硕纰漏还是故意留给后人总结,已经不得而知了。

  二

  距离1913年已整整九十七年。我又一次来到西泠印社。2010 年10月初的西湖清晨,天很早就亮了,湖天辽阔,一群白鹭从葛岭飞过来,另一群从阮公墩飞过去,在西泠印社上空画出一个个巨大圆圈,清脆地啼叫着。西泠印社在啼叫中渐渐醒来,迎着晨光打开大门。阳光一下下地擦亮着这座百年前的庭院,茂盛的大樟树,葳蕤密布的植物,高高低低的楼阁,大大小小的碑刻,西泠印社在清晨中一点点露出了它的本色。

  西泠印社是清末民初文化界的盛会,在世界难以找出一个可以与之相媲美的民间艺术社团,它以园林方式呈现在世人面前,人文之美和建筑之美都是如此妙不可言。单单从园林的气势而言,它也是杭州最盛名、最典雅、最精致、最文化的山水园林。

  我时常不可救药地沉迷在对“天下第一名社”的想象中。书画的力量、印谱的力量,在看似柔曼的纸张间突然站立了起来,一根根梁柱从天而降,顷刻间在眼前矗立起了一座百园之园。最普通的石头在精湛的篆刻下脱胎成经典,最普通的纸张在妙手下成为传奇,这种强烈的吸引力是无法让人拒绝的。

  当年,此园是文人雅士的聚会之处,但它是低姿态的。不管达官贵人还是文人雅士,或是凡夫俗子,只要捧着纯粹的艺术之心,这方狭小的舞台一定会给予你广阔的天地。时过境迁,那些百年来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一个个房间一一出现:吴昌硕、李叔同、马一浮、丰子恺、启功……他们挤在小楼中敞开了艺术人生,他们的作品呈现在偌大的庭院中。闪烁着雄浑气韵的作品,在众人灼灼的目光中,是多么寂寞啊,一如它们的主人。

  在这些名满天下的名字中,吴昌硕是最让我高山仰止的一位,他也是这座园中之园的文化滥觞。

  (文/鲁晓敏)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