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王树增:历史写作要观照人的命运 把家谱烂熟于心

2015年08月24日11:16    来源:文汇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王树增:历史写作要观照人的命运 把家谱烂熟于心

 

  王树增在书展现场签名售书。

  上市不到两个月,《抗日战争》第一卷已售逾12万册。昨天《抗日战争》第二卷在上海书展首发,下雨的周六并没有打消如潮读者的热情,许多人在现场追着问第三卷什么时候出。一周后,三卷本《抗日战争》将完整出齐。首发活动前,63岁的作家王树增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他坦言,写完“难度最大、史料搜集时间最长”的《抗日战争》后,本以为能松口气,结果却忐忑起来。“一是抗战期间前辈作出了巨大牺牲,众志成城捍卫民族尊严,面对这段历史我的笔力究竟够不够;二是读者的期冀水涨船高,希望一部比一部更精彩,我诚惶诚恐。”在评论家看来,以往关于抗战的读物,以全民族视角开展书写的并不多见。三卷180万字的《抗日战争》站在全民族抗战立场上,以波澜壮阔的全景式叙述,记录下中华民族同仇敌忾浴血奋战的烽火岁月,对当代读者理解这场残酷战争所揭示的经验教训,具有重大认知价值。

  书展火了,因读者对高品质读物的需求爆发

  人气爆棚的活动现场、拎着成袋图书结账的长队,让第二次来参加上海书展的王树增印象特别深:“这说明什么?再直观不过了,当代读者渴求大量高品质读物,人们的精神追求需要源源不断地去满足。身为一名作家,这是最直接的激励。”

  当代人为何要写史、读史?当代读者缺失、渴求什么?这两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王树增的写作生涯中。他认为,人们希望全面立体地了解抗战,先辈们亲身经历的战争也需重新讲述。“创作一部符合历史真实的著作,并观照到人的命运,这是战争写作的价值所在。年轻人如果把‘家谱’烂熟于心,明白自己从何而来,才知道该往何处去。我用这种方式与当代青年谈谈心。”

  谈及下一步创作计划,王树增笑称,这离不开体力与精神上的强大支撑,他内心的愿望,是力争写好“中国近代史系列”第三部《1921》。

  深层次的精神回顾,将带给今人以启迪

  无论是战争还是近代史题材,王树增对非虚构写作的要求是,抵达历史的同时,也抵达文学。由于抗日战争战场广阔、参战人数众多、过程复杂惨烈,王树增尽其所能赴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多地查阅文献档案,对浩瀚史料展开搜集鉴别、去伪存真。“这么多年来,有关抗战档案、口述历史的整理留存还做得不够。我们遗忘的太多,这对那些倒下的先辈不公,对历史本身也不公平。”

  除了力求每处细节有出处、有依据,王树增在文学表达方面也下足功夫。他认为,绝大多数读者并非军事发烧友,“某次战役具体怎么打,能从史料中窥得一二;对我来说,还远远不够,文学首先聚焦的是人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轨迹。”因此,《抗日战争》没有止步于对战术谋略的描摹,而是渗透了作家的历史观和战争观,浓墨重彩地凸显战火纷飞年代所酝酿的理想主义能量。“我期望,这种深层次的精神回顾,带给今人以启迪和警示。况且,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讲,只有把浓厚现实情怀、真实历史叙述、完美文学手段结合起来,才能打动读者。人们读史也是在观察自己,寻求一种精神上的依靠。当他与书中人物息息相通,了解战争下的心灵与人性,将有助于把当下与过去深度链接起来。”

  关于阅读,王树增谈到了对他影响很大的一部作品——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这部史诗性巨作揭示出:比战乱和疫病更残酷的,是被逆流的命运所裹挟。王树增建议当代青年,不妨多读读经典。

 

 

(责编:王鹤瑾、许心怡)

相关专题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