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刘慈欣创作"三体"背后故事:漫长构思耗费太多心血

田超

2015年08月27日07:46    来源:京华时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刘慈欣:漫长构思耗费太多心血

  《三体》将被搬上大银幕,图为电影海报。

  刘慈欣即将来京与读者交流。

  《三体》英文版。

  最近,刘慈欣凭借英文版《三体》获得雨果奖成为热点话题。刘慈欣本人十分冷静,他认为国内整体上对科幻文学的认识还是比较浅的,一个作者无法改变整个科幻文学的发展状况。其实,除了刘慈欣外还有一些科幻作者需要读者去了解。另一方面,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是否成为热潮?北师大吴岩教授认为,这只是暂时的一种现象,中国科幻电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最缺乏的是专业的科幻电影编剧。

  □最新动态

  周末来京会读者

  刘慈欣昨天接受京华时报采访时表示,这两天除了接了很多采访电话外,生活并没有什么变化。“电话接多了,自然耽误做别的事情。这些年关于《三体》,其实谈得差不多了。要说中国科幻,谈来谈去也就那么几个话题,整个国内对科幻文学的认识还停留在肤浅的表面上,深入不下去。我是一个作者,对于整个科幻文学怎么发展,不是一个作者能控制的。”

  8月29日周六上午10点到12点,刘慈欣将在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作家交流区举行读者见面会,北师大教授吴岩将担任嘉宾主持。他说:“这次主要是因为《三体》第二部《黑暗森林》的英文版(THEDARKFOREST)在美国上市,就是一个普通的读者见面会,没什么特别的。”

  问及目前各个版本的出版情况,刘慈欣表示,除了《三体》三部曲外,《球状闪电》《超新星纪元》也将推出英文版。另外,《三体》还将推出德语、法语版,甚至还将在越南、泰国、土耳其出版,“韩文版已经出版了,但很不成功。”

  □背后故事

  《三体》受追捧因创意高度浓缩

  前些天在北京举行的一个文学沙龙中,《科幻世界》副总编辑姚海军回忆了最初收到刘慈欣小说稿件时的场景:“我们接到刘慈欣的投稿到编辑部后,都很兴奋。主编阿来背着手过来,看了看说,确实是难得一见的稿子。所以说,刘慈欣刚一出现,就与众不同,令人耳目一新。”

  在姚海军看来,科幻作家有两种类型,一类是有创造性的写作,这是科幻最大最核心的价值;另一类是利用别人的想法来演绎好的故事。“刘慈欣是属于第一类的,他不属于畅销书的写法。《三体》中的创意是高度浓缩的,他把很多长篇的创意全融到一部里面了。它里面的很多点子换个别的作家来写,可能一个点子就能写部小说。大刘这个北方人,太实在。《三体》的成功,是中国科幻的成功,也是用很多代价和牺牲换来的。”

  “有一个好的科幻创意其实并不难,难的是,能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人生发生直接关系。”刘慈欣透露,写《三体》前几年,他也一直在想如何把那些创意与生活、人生发生直接联系,“作为业余作家,没有大块的时间用于写作。我一般是先想好故事的整体结构,提笔之前已经想得很详细了。想的过程相当漫长,就像一棵植物在心里慢慢成长。”

  早在《三体》第一部出版之前,他已经把三部曲的故事架构想好。这种漫长的心里积累过程,让刘慈欣觉得《三体》之后到现在没有新的作品问世,是很正常的一种状态,之前几年花费的心血太多了。不过,这种提前设想好结构的写作方式,有时也让他很痛苦,“可能你想了很久的一部小说,都快在脑子里写完了,忽然有一天早晨起来发现这个故事一点意思也没有了,这是非常让人崩溃的。”

  □延伸阅读 中国缺专业科幻电影编剧

  随着刘慈欣获得“雨果奖”,《三体》电影版再度成为热点话题,片方也宣布无上限追加投资。不过,与科幻小说相比,中国科幻电影要走的路更加漫长。科幻作家、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科幻与创意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吴岩表示,中国目前缺乏专业的科幻电影编剧,“几乎没有,因为原来咱们没有这种作为类型片的科幻电影。”

  谈到科幻小说改编成电影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吴岩说:“在国外,科幻电影并不是从小说来的,人家有专业的编剧,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码事儿。在中国现在是没有办法,借助小说来改电影,但不是一个常态。”

  在吴岩看来,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需要培养专业编剧。“在国外都是专业的编剧,像卢卡斯、斯皮尔伯格,包括诺兰,他们都是自己编剧的,他们拿现成作品是非常少的,他们从小就看过各种各样的科幻作品,在脑子里形成自己的想法。所以中国要培养起这么一批人来,他们和科幻小说作家是不一样的,当然科幻小说会激发他们的灵感,但是要认清科幻电影是另一种东西。”

  吴岩和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刘烈雄主编的一套《新空间科幻电影译丛》,近日出版了英国作家、编剧罗伯特·格兰特的《科幻电影写作》。近两年,吴岩在北师大教授的科幻文学研究生课中,也有意从原来只侧重于研究向写作方面倾斜,邀请了国内少数的几位对科幻电影产业了解的专家来给学生们上课、讲座。他也建议国内有能力的影视院校开设相关课程,为中国科幻电影发展积蓄力量。不过,他觉得中国科幻电影要发展也不仅仅是缺编剧的问题,“还有特效制作、概念设计,很多都缺。”

  还有这些科幻作家值得读

  ◎王晋康

  生于1948年的王晋康,是中国科幻文学界的领军人物,曾获国际科幻大会颁发的银河奖。他的作品风格苍凉沉郁,冷峻峭拔,富有浓厚的哲理意蕴,善于追踪20世纪最新的科学发现尤其是生物学发现,且注重科技对社会的影响,作品常表现人类被更高级形式生命取代的主题。

  代表作有《西奈噩梦》《七重外壳》《类人》等。王晋康共获得中国科幻大奖银河奖9次,获奖篇目分别是:《亚当的回归》《天火》《生命之歌》《西奈噩梦》《七重外壳》《豹》《替天行道》《水星播种》《终极爆炸》。

  ◎韩松

  韩松,生于重庆。曾在媒体任职。他的作品极富文学情趣,结构精巧,内蕴深远,可谓独树一帜,带有“诡谲之美”。韩松于1988年、1990年获中国科幻银河奖,1991年获世界华人科幻艺术奖,1995年获中国科幻文艺奖。代表作有中短篇小说集《宇宙墓碑》、长篇小说《2066之西行漫记》、《让我们一起寻找外星人》、《红色海洋》等。

  ◎何夕

  何夕,原名何宏伟,生于1971年的他自幼爱好科幻。1991年开始涉猎科幻小说创作,其创作以软科幻为主,主题专注于对宏观科学未来及人性善恶的探讨。他的多部作品,如《光恋》《电脑魔王》《平行》等曾获银河奖。曾停笔一段时间,在这之前发表作品时用的是原名,自1999年复出后改署“何夕”。现为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代表作有《六道众生》《伤心者》等。

  ◎陈楸帆

  陈楸帆是80后,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国语言文学专业、艺术学院影视编导专业双学位,为中国更新代科幻作家之一,以现实主义和新浪潮风格而著称。他的作品多从中国的视角展开,以赛博朋克式的审美表达对全球化的深切忧虑。代表作有《丽江的鱼儿们》《霾》《荒潮》等,作品曾多次获中国科幻小说银河奖、科幻奇幻翻译奖、短篇奖等国内外奖项,其中《荒潮》更是获得第四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长篇小说金奖。

  ◎长铗

  长铗,本名刘志鹏,曾以“北卡12号”为笔名发表科普文章,更新代科幻小说作家。其作品中现代与历史交错,古典作品里可时闻慷慨楚歌,现代作品里则渐露绮丽西风。绝大多数科幻作品鲜有“外星人”“飞船”等老生常谈的事物,曾被评价为“激情飞扬的理想主义者”。

  他擅长把现代科学融入中国古风的浪漫叙事中,对赛博朋克题材的把握又显示出其西方宗教情怀的一面。其作品题材以计算机、科技史、哲学为主,写作风格多变,科学信息量很大。代表作有《昆仑》、《674号公路》、《扶桑之伤》、《屠龙之技》、《若马凯还活着》等,2006年、2007年、2008年连续三年获中国科幻最高奖“银河奖”。

  京华时报记者 田超 实习记者 徐瑞灏

(责编:易潇、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