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文化>>媒体联播

成都净居寺路:明初宋濂安葬地

吴冰清

2015年10月31日09:38    来源:华西都市报    手机看新闻
原标题:净居寺路:明初宋濂安葬地

  在成都东二环外,有一条净居寺路,这条路因净居寺得名。元末明初大文豪、《元史》的作者宋濂的坟墓就在这里。
  因为宋濂,净居寺在明代十分闻名,是与武侯祠、青羊宫等齐名的大寺庙。遗憾的是,寺庙已不复存在,寺庙的名字是“净”,还是“静”,很多人都搞不清楚。

曾为与武侯祠齐名的寺院
  如同在牛王庙找不到庙,在锦官驿找不到驿站一样,如今,当你走到净居寺路,也不可能找到一座叫做“净居寺”的寺庙。然而,这条路又确实是因为净居寺而得名的。
  在《成都府志》、《华阳县志》、《成都县志》等清代及民国年间修订的史料中,都提到过“净居寺”。这是一座建于明代的佛寺,在“城东城外五里”。明人何宇度《益部谈资》中写道,当时的净居寺,是与昭觉寺、青羊宫、武侯祠并列的大寺庙,“殿宇廊庑,华丽高敞。”
  五六百年前的这座寺庙长什么样?现在只能从史料中找寻答案了。王士桢的《秦蜀驿程记》中这样记载:“过桥至净居寺,气象疏豁。入山门为明王殿,次弥勒佛、次大雄殿,皆有画壁。最后藏经阁。西出为文殊殿,即宋(濂)、方(孝孺)二公祠,有宋文宪公(濂)像。殿后文宪墓,高如连阜,其上修竹万竿,扶疏栉比,无一枝横斜附丽。”

明朝开国功臣宋濂葬于此
  净居寺之所以出名,就是因为这里葬着宋濂。
  宋濂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学者,也是明朝的开国功臣,被称为“开国文臣之首”。不过,他在退休后,却因为孙子牵涉到胡惟庸谋逆案中,要不是马皇后和太子朱标力保,他差点被朱元璋砍了脑袋。
  后来,宋濂被罚流放到四川茂州(今阿坝州茂县),可还未到茂州,72岁的他就病死于奉节,葬于莲花山。宋濂平反后,他的墓被迁到净居寺侧,并在这里建了祠堂,并为他立了塑像,每年春秋予以祭祀。
  明末清初,净居寺未能逃过战火的摧毁。为了纪念宋濂,清乾隆十二年,华阳县令安洪德在净居寺旧址上,建了一个书院,并以宋濂的号命名为潜溪书院。该书院与当时的锦江书院、墨池书院和芙蓉书院并称为成都的四大书院。
  杨升庵在此28天编成《全蜀艺文志》。
  除了宋濂,净居寺还与明代的其他文豪有颇深的渊源。
  宋濂的学生方孝孺的祠堂,也在净居寺。和师父一样,方孝孺也是死后才被平反,不过,他的遭遇更惨。因拒绝为发动“靖难之役”的朱棣拟即位诏书,他被诛十族,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诛十族的人。
  方孝孺与成都结缘也是因为蜀王朱椿。此前,朱椿将他聘到成都的蜀王府中,请他担任自己儿子的教师。“后来在净居寺为他设立祠堂,也说明当局对他的肯定。”成都文史专家王大炜说。
  四川历史上共有17名状元,杨升庵便是其中一位。这位状元也与净居寺有关系。
  明嘉靖二十年(1541年),杨升庵因“议大礼”被谪戍云南。接任后他特地回川编书,工作地点就在净居寺。

“净”“静”傻傻分不清楚
  同一条街上,一边的门牌上写“净居寺”,另一边写“静居寺”;因为身份证上写“净居寺”,户口本上却是“静居寺”,办不了护照,出不了国……近年来,关于到底是“净居寺”还是“静居寺”,当地居民也被搞晕了。
  为什么会如此“纠结”?巴蜀文化研究专家袁庭栋说,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有人将“净居寺”误写为“静居寺”。上世纪50年代,这里有一所小学叫静居寺小学。“净”变为“静”自此而始,附近的街道被叫作静居寺街。
  1958年,新建成都无缝钢管厂,成渝公路改道,这条街道改变了走向,并扩大延长。在1962年命名时,它被命名为静居寺路。1990年,又更正为净居寺路。然而,一些门牌、路牌以及公交站牌、地图却未改过来,以至于多数市民都不知道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华西都市报记者 吴冰清

(责编:陈苑、许心怡)


注册/登录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新浪微博帐号登录 QQ帐号登录 人人帐号登录 百度帐号登录 豆瓣帐号登录 天涯帐号登录 淘宝帐号登录 MSN帐号登录 同步:分享到人民微博  

社区登录
用户名: 立即注册
密  码: 找回密码
  
  • 最新评论
  • 热门评论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时排行 | 新闻频道留言热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