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北京的文化创意产业稳步发展。日前,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在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发布会。“2014年,北京文创产业实现增加值2826.3亿元,占地区经济比重达到13.2%,是首都经济中仅次于金融业的第二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实现收入1.1万亿元,增长9.5%。2015年前三季度,在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文创产业增加值增速仍达到了13%。”市文资办副主任刘绍坚用一组数据,详细介绍了“十二五”以来北京文创产业的发展成绩。
新三板挂牌企业数全国第一
活跃发展的文创产业使北京的全国文化中心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2014年,全国文化产业增加值中,北京占比达到12%。全国评选的“文化企业30强”中,北京辖区的企业占到三分之一。2015年上半年,新三板市场挂牌的文创企业中,北京辖区有16家,占全国同行业挂牌企业总数的43%,位列全国第一。
在文创产业各细分领域,北京也取得了丰硕成果。2013年,北京图书出版种类达到19.2万种,占全国的52%。2014年,北京期刊出版种类为3053种,占全国的30.6%。北京的电影发展尤为亮眼。2015年,北京电影票房收入31.5亿元,名列全国各大城市之首。按常住人口计算,北京人均年观影次数达到3.3人次,为全国最高;平均2.1万人拥有一块银幕,人均银幕数居全国第一。2015年,北京生产影片291部,占全国的42%;在票房前20名的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13部;票房超过10亿的5部国产影片中,北京出品4部。
文创基金吸引社会资本百亿元
“以往的文化事业由政府单一出资,如今的文创产业转变为政府出资并带动社会资本投资的新模式。”刘绍坚介绍。
2013年3月,市文资办设立了文创产业投资基金,政府仅投入了8.5亿元,就吸引社会资本140多亿元,撬动比达到1比16。2013年11月,市文资办牵头成立文化科技融资担保公司,创新开展商标质押、股权质押、电影版权质押等业务,致力于解决文创中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2014年9月,市文资办设立全国首家文化科技融资租赁公司,政府出资3亿元,带动社会资本16.6亿元,率先开展文化无形资产的融资租赁业务。
刘绍坚表示,市文资办针对文创企业规模小、资产轻、融资难的问题,搭建起“投、保、担、贷、孵、融”多功能、一体化的首都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未来,市文资办还将加强与天津、河北的互动合作,把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覆盖京津冀三地。
文惠卡累计发放241万张
北京惠民文化消费季,是市文资办着力打造的文化产品生产企业与文化消费者的对接平台。市文资办产业处副处长花小蒋介绍,从2013年到2015年,惠民文化消费季已连续举办三届,消费人次从2654.3万增至4857.4万,成交额从52.3亿元增至112.1亿元。
2013年9月,市文资办推出了面向北京市民、可免费申领的北京文惠卡。截至2015年12月31日,文惠卡已累计发放241万张,签约商户累计达2219家。花小蒋介绍,2016年,文惠卡项目将实现市场化运作,会与金融机构合作,实现文惠卡的储值、消费功能。同时,市文资办还将进行惠民文化电子消费券的试点发放工作,为市民文化消费提供更多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