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说
晨报记者 殷茵
钢琴“对话”电子乐,足尖“演奏”大提琴,京剧乐师上台当一回“角儿”……如今,越来越多“不安分”的艺术家开始触摸甚至打破传统艺术的底线。即将于3月上演的上海音乐厅“乐无穷系列音乐会”,就集结了一群这样的艺术家。
“艺术家都有改变世界的野心,这就是一次小小的改变。”发布会上,钢琴家宋思衡的这一句话,也许道出了每一位参与这次音乐会的艺术家的心声。
乐师与角儿平等对话
“注定是一场痛苦的撕扯”
在京剧行当里浸润了20多年,这应该是老生王珮瑜第一次走上上海音乐厅的舞台,3月4日,她将和同窗好友林源、周毅一同献上“折桂令——乱弹·三月王珮瑜京昆演音会”。
“以往我们的概念里,京剧是角儿的艺术,一切都是围绕名家的。为什么京剧配乐的演奏家只能坐在舞台的边缘?这一次,我想把他们请到舞台中央。”这就是王珮瑜筹办这场演音会的初衷。
这个想法绝非心血来潮,从小,她和一群学京剧配乐的同学一起在戏校里长大,有着深厚的感情,也看到他们如何在观众看不到的地方默默努力,“演员和乐队之间,应该是平等的关系,况且他们有足够的才华作为音乐家而不是配乐演奏者,站在舞台的中央”。但当她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周围的时候,听到最多的是:“你不会是疯了吧?”京剧舞台上没了“角儿”,还是京剧吗?王珮瑜面临的,不光是技术层面的问题,还有心理上的巨大挑战。她坦言:“我们学京剧的,都是靠师傅口传心授,有些规矩不能被挑战,打破约定俗成的事,算是欺师灭祖了。”因此,这一次,她要做的是兼顾艺术根基与打破规矩之间的平衡,“带着枷锁跳舞,注定是一场痛苦的撕扯”。
可以想象,这将是一场充满“瑜老板”气质的演出:不媚新,亦不迁旧。它要呈现的是京剧音乐的变迁与发展,形式却是全新的——传统京剧“文武场”中的板鼓、京胡、二胡、三弦等被单独剥离出来,与“生旦净丑”平等对话。而对于最终呈现的效果,王珮瑜仍有一丝忐忑,更多的是坚持,“也许,我的粉丝和一些戏迷还无法接受,但艺术首选需要愉悦自己,我们都很喜欢,也希望传统的戏迷能理解和支持。艺术生命是有限的,但艺术是无限的”。
探索音乐的表现形式
“没有是不能打破的”
相较于首次踏入上海音乐厅演出的王珮瑜,宋思衡算是音乐厅的“老玩家”了,早在2009年,他就和上海音乐厅一起开始了跨界之路。当时,宋思衡也听到了许多负面的声音,但幸运的是,圈外一些普通观众的认可,让他有了坚持下去的理由,“从第一部作品《交响情人梦》算起,7年里,我在这里演出了8部跨界作品”。
3月18日,他将携手电子艺术家B6带来“日与夜——B6、宋思衡电子音乐与钢琴音乐会”,以肖邦著名的《二十四首前奏曲》为蓝本进行的二十一世纪“重作曲(Re-composed)”。这不是一次简单的古典与流行的跨界,音乐会还将与装置艺术结合,让现场观众“看见音乐”。“没有是不能打破的”,B6的想法和宋思衡不谋而合。
事实上,在西方,音乐表演艺术早已不局限于对传统经典的演绎,音乐与舞蹈、音乐与多媒体、音乐与绘画、音乐与科技……越来越多的音乐会现场“跳脱”了一架钢琴、一支乐团的传统表现形式,以各种跨越、融合,尝试创新的可能,探索艺术走近现代观众的途径。3月25日,由上海芭蕾舞团与大提琴独奏家陈卫平共同带来的“乐·影——大提琴与芭蕾的对话”就是一次这样的尝试,大提琴的低沉音色与芭蕾的优雅之美进行融合,让音乐与舞蹈、听觉与视觉在各自空间共鸣。“这是我们第二次合作了,去年的搭档,让我们有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一次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全新的灵感。可以说,这是一场肢体与大提琴的灵魂对话。”上海芭蕾舞团团长辛丽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