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图说
晨报记者 常煜华
你见过毛织的、丝绣的、铜铸的、玻璃材质的香烟牌子吗?
你见过迷你1支装一直到巨无霸500支装的香烟盒,以及它们对应的不同尺寸香烟牌子吗?
你知道“集齐换礼”的营销手段在近百年前就通过香烟牌子在运用了吗?
你知道中国近代史上那些大事件,曾在香烟牌子上留下了无法抹去的印迹吗?……
在浦东,有一位83岁老人自豪于“一辈子做透了一件事”,收藏俗称“香烟牌子”的烟画,开了拥有5万多件藏品的私人博物馆,串起了一家三代人的岁月。
收藏,从父辈开始
浦城路上的滨康大楼,是一幢普通的高层住宅,底楼门前挂着“冯氏烟画博物馆”的题字。冯氏烟画博物馆约300平方米,每周二至周六免费开放,守馆人是冯懿有夫妇和亲家夫妇。
虽已83岁高龄,冯老先生却有着两道全黑的浓眉,浓密的头发也仅有斑白而已。“我收藏香烟牌子,全家人都在贴钱,但就是很开心。人家说我不显老,其实人开心了就老不起来……”。
香烟牌子,在百余年的历史中经历过今人很难想象的繁盛和多彩,呈现其上的风云岁月、生活百科、名家丹青,让人叹为观止,其收藏热度曾与邮票、钱币鼎足而立。冯家的收藏就始于他的父亲——上海滩“烟画大王”冯孙眉。
“当年我父亲年纪还小,宁波老家住处附近有家烟纸店,以前的烟纸店卖香烟是拆开零卖的,香烟牌子也可出售。那时电影、报纸、小人书都是黑白的,这彩色的烟画一下子吸引了父亲。店里的人送了他几张后,父亲就问我祖母要钱去买。我祖母答应了,但定下几条规矩,包括不可抽烟、不可用烟画来赌博。”
冯懿有说,这些规矩父亲终身遵守,连下一辈人都不曾违背。“我们家很有意思:三代人都是教师,我父亲是小学教师,我和我夫人是中学教师,女儿女婿是大学教师;三代人都不抽烟,心血都花在收藏烟画的爱好上了。”
烟画,凝固历史瞬间
冯先生的名片十分特别:正面的背景图是一个民国女子坐像,反面则是一个造型夸张的手持球棒的卡通人。
原来,香烟牌子在1870年左右起源于美国,当时只是空白的硬纸片,放在软烟壳里令香烟不易折断。1890年,烟画随香烟输入中国。1904年,洋务大臣盛宣怀为抵制外烟,在沪开办三星纸烟公司,同年出品了一套32枚的“仕女牌九”烟画,无一个外文字母,成为第一套国产成套烟画。女子坐像就来自于此。
手持球棒的卡通人则来自一枚印着“天桥牌香烟”的烟画,但展柜中的烟画和名片上印的画,人物鼻子的轮廓怎么是不同的呢?再仔细看,就忍俊不禁了:原来,烟画“真身”上的鼻子轮廓是一条极细的金属链子制成,链子稍一移动,就能摆出不一样的造型。
在馆内,还可以看到卵形、三角形、葫芦形、书本形、凹凸版、镂空版、带花边、立体的,甚至还有做成明信片、唱片状的;而织锦缎、油画布、铜、白铁、玻璃等材质的烟画,足以颠覆人们对纸质烟画的认知。
烟画的内容包罗万象,馆内四个分区令人目不暇接。
第一展厅均为历史事件题材。鸦片战争、百姓苦难、9.18事变、纪念孙中山、蔡廷锴在前线……其中还收录了一套1941年日本为筹集侵略战争经费,宣传《支那事变国债》发行的烟画,可谓历史证物。
第二展厅反映社会生活和知识。一套25枚“上古时代传说”烟画,正面是盘古开天地等图案,反面是说明文字。还有几套像极了识字卡片、诗词卡片。“这种知识类的,我和我父亲都曾拿来给子女、学生当教具。”此外,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世界工程奇观、各种式样火车头、老爷车、舰船、新式武器也占据了整面整面的墙。有套泰国烟画还很科学地介绍母乳喂养。
第三展厅多为文艺、体育题材。只见教授各式泳姿、踢足球脚法、体操动作的画面十分详尽,简直就是教科书。冯懿有不无自豪地告诉我,这些体育烟画1999年曾在瑞士举办的《中国体育五千年》展上展出;2000年,还在澳大利亚的《奥林匹克邮展》上展出过。
第四展厅是“精品区”,展品稀奇而名贵。有1894年英国出品的世界上第一套彩色烟画《世界陆军》,也有慈禧太后收藏过的全套《花中美》,更有镇馆之宝《至圣先师孔门师弟像》。
传承,女儿全力支持
冯家收藏烟画的经历极为曲折。那套《至圣先师孔门师弟像》全套73枚,当时烟厂的促销规则是集齐全套可换取二两重赤金手镯一副或全钢洋车一辆,而其中最重要的孔子像只印了三枚,一枚由烟厂保存,一枚留当时有关部门备案,仅有一枚流向市场。冯孙眉几番求购未果,据说由当时宁波旅沪同乡会会长出面周旋,才令烟厂同意出让孔子烟画,但要他承诺决不兑奖,决不出售。
冯孙眉毕生的收藏,却在十年浩劫时遭遇劫难。为保护家人,冯孙眉夫妇和冯懿有夫妇每天晚上关起门来,将珍藏的烟画细细撕碎,放在菜篮里盖好,次日清晨由冯妈妈装作买菜的样子,带出去悄悄扔掉,还要扔在不同的垃圾桶……6万余件藏品最后只剩3千件。
动荡过后,冯懿有决定继承父亲的收藏事业,把失去的烟画找回来。于是,夫妻俩每个月的薪水除去生活费后,统统拿去买烟画。在旧货市场、古玩市场,他淘来了一套又一套烟画,还有了不少“巧遇”。
有一次,他看到有人在出售一套解放初中国人人烟厂出品的“东方红”烟画,画面有领导人肖像、新中国各行业建设景象等,其中几幅还是张乐平的作品,很有观赏性。起初他怀疑这烟画不是真的,但犹豫之余,还是买了下来。
隔了一阵,他在旧货市场偶然看到一封中国人人烟厂的信函,内容是证明一离职员工曾在该厂工作,信函上有烟厂高姓经理的印章,竟然与这套烟画背面的印章一模一样!“可以证明那套烟画是真的了!”可能这套烟画设计出样版后,未能通过审批,没有进入市场,高姓经理自己把样版收藏起来了,成了一套难得的珍品。
冯懿有去外地、外国也不忘去逛旧货市场。曾有一回应邀去北京开烟画展,因为被市场内一盒烟画吸引,翻看、讲价良久,结果把主办方请吃烤鸭的时间给错过了,还兀自乐呵呵:“烤鸭以后再吃,这些烟画错过了可就找不到了!”
就这样,倾尽家财,冯懿有一点一点圆了父辈和自己的收藏梦。2007年,他在武进路的自己家中开办了“冯氏烟画收藏馆”,供人免费参观。但老宅动迁搬到高层后,让人参观不方便了。
好在,在他80大寿的时候,女儿女婿给了他一个惊喜:愿意承担每年18万元的租金,为他租下这处场地,正式开办烟画博物馆。
“我收藏烟画,不为赚钱,也不想当‘仓库保管员’。开个私人博物馆,就是想回报社会、为国家拾遗补缺,见证历史、传播文化和科学,让烟画里的好东西留存下来,给更多的人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