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美的书”写满民营书店的情怀与辛酸

2016年03月10日08:59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世界最美的书”写满民营书店的情怀与辛酸

  位于西安市南郊的“方圆工艺美术社”一直是一家低调的民营书店,每天的日常就是订书、进书、卖书,34年来始终如此。

  1月13日,本报曾在36版刊发艺评文章《为什么它是“中国最美的书”》,推介了刚获得“中国最美的书”荣誉的《订单·方圆故事》,不到一个月,从德国莱比锡“世界最美图书”评选现场传来喜讯,代表中国选送的《订单·方圆故事》荣获金奖,这也是时隔12年后,中国选送的图书再次获得这一世界图书装帧设计界的最高荣誉。

  《订单·方圆故事》写的就是“方圆工艺美术社”自己的故事,该书的作者、也是这家书店的老板吕重华,四十多岁,平头、小胡子、大腮帮,戴一副眼镜,身着中式对襟衣服,聊起天来侃侃而谈。即便获奖已有月余,吕重华的生活也一如往常。黄昏时分,顾客稀少了些,吕重华终于得闲,与北京晚报记者在店里聊起了这本书与这家书店的故事。

  攒了几千张自带“表情包”的订单

  “写这书本来是想传子传孙的,没想到还得了国际大奖!”吕重华从柜台上取来一本《订单·方圆故事》,用手仔细摩挲着书皮和版口:“瞧这手感多好。”书的封面和封底选用的是编织袋材质的包装纸,绿油油的,韧性好。内文用的则是学画人常见的速写纸,又轻又软。吕重华对书的平整切口十分自豪,用手触摸能感觉得到手工制作的痕迹。这本书除去印刷环节,在装订上要经过二十多道工序,全部手工作业。

  编写这本书的源起要追溯到2010年的北京图书订货会,时任广西美术出版社副社长的张东一见到吕重华就拉着他的手说:“我有一个想法,想出一本关于你的订单的书。”

  张东所说的订单,是办书店的人天天都要打交道的工作的一环。在互联网与电子邮件还未普及的年代,书店需要购进哪些书目,都要以传真的方式给出版社发送订单,告知书名与册数,催促出版社发书。

  出版社发行人员变动频繁,对常年与出版社打交道的吕重华来说,总要面对与新的发行人员建立关系与信任,感到费时费力。吕重华是西安美院设计系毕业的,平素里喜爱画速写漫画。从2002年开始,吕重华开始在签署每一份订单时,在落款处画一个漫画自画像,取代以前的公章。吕重华的每一幅自画像都有意注入自己的情绪,如果心情愉悦,纸面上呈现的就是一张笑脸。如果烦心恼怒,眉毛直立、龇牙咧嘴的形象就立马活灵活现。这个习惯居然坚持了十几年,吕重华的自画像如同一个个表情包,通过传真发送到各大出版社的发行办公室,有人劝他刻个章子,省时省力。他却坚持手绘,以达到每个漫画像都不一样。

  “来,我给你画一个。”吕重华接过北京晚报记者手里的书,打开扉页提起笔,不过十几秒钟,一个方脸盘、八字胡、长马褂的漫画形象跃然纸上。从2002年以后,这个独特的标记在图书发行圈内成了吕重华鲜明的标识。“我的传真传到任何一个办公室,大家都知道是西安那个家伙又来订单了,还知道我当时心情好坏。”吕重华说,有一次在北京国展的订货会上,他正在摊位看书,对面的小姑娘盯着他看了一会,突然“哇”的一声,把他吓了个半死——这位与他素未谋面的发行员愣是通过订单上的漫画把他认了出来。

  十多年下来,吕重华积攒的传真底稿有5000多张,两尺厚,嬉笑怒骂,岁月流逝,在订单中都留下了独有的记忆。

  为了这本《订单·方圆故事》,吕重华把这几千张订单与漫画像一股脑丢给了自己的大学同学、西安美术学院设计系教师李瑾,李瑾承包了这本书的全部装帧设计,她将书的装订线左侧进行创意开发,切割成或宽或窄的四本小页书,每页上都是一个自画像,翻动起来十分有趣味。书的内页也暗藏玄机,筒子页中隐藏着一些老照片,需要用手撑开才能看到。

  线装、纸本、书法、印章、竖排、中式漫画……当这些文化元素被极富创意地合成在一本书上时,立即让评委们眼前一亮。吕重华说,在这本书送去莱比锡评奖之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拿上大奖了。他高兴坏了连忙告诉李瑾,李瑾吓傻了,说梦都是反的。没想到几天后喜讯传来,美梦成真。

  因为手工程序繁琐,《方圆·订单故事》第一次只印了2500本,在获奖之后很快脱销,后来又印了5000本依然供不应求。对于来店里买书的顾客,吕重华都会即兴一幅漫画像作为“增值服务”。

  书店来自于一个书包

  1982年创立的“方圆工艺美术社”,是西安最早的图书销售个体户,它起源于美院教师吕安未的一个书包。当时的西安美院校址位于远离市中心的长安县兴国寺,信息闭塞,进城不便,师生们亟须绘画技法教材。曾在图书馆工作过的吕安未通过一些出版社的渠道,每次总能带几本新书回学校。美院退休教师成文正回忆,当时吕安未挎了一个书包,见到相熟的老师和学生就把书掏出来给他们瞧,很快就有许多师生围拢上来,书被一抢而空。后来包里装不下了,吕安未就借了张桌子把书摊上去,桌子放不下,又换成了架子床。再以后,就有了“方圆工艺美术社”。

  吕安未办书店也实属无奈,当时落实知识分子政策,他的妻子和两个儿子从山西老家随迁来西安,一家四口人挤在12平方米的小屋子里,微薄的工资没法养活这一大家子,为增加收入他搬蜂窝煤、除草、扫马路,最终办了个体执照,走上了卖书的路。

  吕重华是吕安未的二儿子,书店刚办起来的时候他才十来岁。与记者聊到此处,他转头看了一眼柜台后面的儿子,说:“对,就像他那么大。”起初吕安未卖书并没有固定的场所,他与妻子马秀莲四处打游击,1985年才在西安音乐学院大门北侧盖起了自己的门脸房,“方圆工艺美术社”这个带着浓厚年代感的名字也是从那时开始的。吕安未从汉隶名帖《礼器碑》中通过集字和组合为“方圆”定制了牌匾,至今这牌匾仍高悬门楣,不少写书法的人都来询问这字是谁题的。

  后来随着西安美术学院迁入西安市南郊含光路,“方圆”也固定到了如今的门店,逐渐成为西安市最有影响力的美术图书专营书店。吕重华也开始介入书店经营,并考上了美院。大学的学习让他对美术兴趣更为浓厚,也更加体会到父母养家办书店的不易。吕重华为了赚来每年2500元的学费,从北京和天津批发来铅笔和橡皮拿到西安卖,每支铅笔、每块橡皮能盈利一角多钱,一点点攒够了学费。毕业后,吕重华本来有机会到一所大学教书,但他觉得一心不能二用,放弃了做教师,接替父母挑起了“方圆”书店的担子。

  艰难生存仍想做百年老店

  “方圆”的故事实际上充满了辛酸。吕重华的哥哥自小就营养不良、多病,后来又患上精神病,一家人为了给他治病付出了大量的财力和心血。吕安未也因为任教同时兼营书店,一度被学校取消中级职称,八年后才重新评回讲师。书店经营期间常有“雅贼”光顾,直到《订单·方圆故事》获奖的新闻传出后,有的老顾客来店里寒暄才承认当年偷过书。

  吕安未2012年因脑梗去世,“方圆”书店也进入到极为艰难的发展境遇中。房租成倍上涨,吃掉了书店大半的毛利。网络书店对实体书店的冲击也愈加明显。由于店员变动频繁,许多事情都得吕重华亲力亲为:进货、销售、财务、搬运……每天耗在书店十几个小时,有时忙得饭都吃不到嘴里。他用西安话写了一首自嘲的打油诗,这首诗后来还被放大字号排进了《订单·方圆故事》里:“我个卖书的,忙过碎蜜蜂,也不创造啥,把人累成马,卖书过日子,我自很充实。”

  就在“世界最美的书”光环之下,故事的主人仍然要为基本的生存而“战斗”。吕重华坦言,以前还能靠卖美术类的教辅、考试书来补贴,但如今许多艺考培训班都承包了学生的教材购买,若不是书店还兼营着画具、画纸等美术用品,收入难以补贴开支。“以前每天快到关门了,店里的人赶都赶不走,现在你看,太冷清了。”吕重华无奈地说道。

  尽管有诸多困难,吕重华还是希望能把“方圆”办成百年老店。他把整个家庭与书店的情怀和辛酸都凝结进了《订单·方圆故事》这本书里,他猜测,除了独具匠心的装帧设计,这本书之所以能获得国际大奖,一定还因为——这是一本关于书店的书。(成长)

(责编:陈灿、陈苑)

推荐阅读

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中央美术学院:培养有人文情怀的能工巧匠 初夏的凉风习习,从2016年五月歌会合唱比赛现场传来师生们一曲曲或悠扬或激昂的歌声,回顾着峥嵘岁月,畅想着美好未来。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