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情感刻画细腻
反映了波澜起伏的时代背景
《烽火·冼星海》剧照
由广东省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指导,南方歌舞团精心打造的大型原创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自去年9月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以来,获得无数好评。3月14日、15日,该剧将在广东演艺中心大剧院上演两场。随后,剧组将奔赴北京,于3月25日和26日把这部广东原创音乐剧带向全国。
《烽火·冼星海》总导演谭颖现任广东广播电视台大型节目部主任、国家一级导演。他从小学习音乐,对冼星海的艺术创作和作品非常熟悉,也曾多次导演以冼星海为题材的节目。这一次,他从广播电视人跨界到音乐剧总导演,带领观众走近冼星海,体验和感受这位广东音乐家的精神力量和艺术魅力。
广电人跨界转型音乐剧总导演
谭颖从小学习音乐,早在星海音乐学院求学时期,就开始研究音乐家冼星海的艺术创作和作品。他曾采访过冼星海的女儿冼妮娜以及多位和冼星海有亲密关系的历史见证者。在谭颖的办公室,堆满了关于冼星海的资料和书籍,冼星海墓园、冼星海纪念馆等地也都留下了他的足迹。早在2005年,谭颖就曾担任《星海之声——万众歌会开幕式暨冼星海作品大型音乐会》的总导演。
“只有全面地了解冼星海这个人,才会对他有感情,才能在此基础上创作出符合史实又能打动人的音乐剧。”谭颖说。在他看来,身为音乐剧总导演,首先要有主创意识,要对主创成员提出创作要求,形成各自的分工;其次才是将各方面的因素按总导演的理解用独特的方式呈现在舞台上。“对剧作、舞台呈现、音乐、舞美、灯光等等,都要有总体设计和创意,压力其实非常大。”谭颖找到了主持人陈晓琳来担任编剧,这位“金话筒”成功跨界,以独特的女性视角,还原了青年冼星海。
除了艺术创作上的压力,谭颖还面临着跨界做舞台剧带来的现实压力。“我是广电人,跨界做舞台剧,有人对此抱着怀疑态度,不相信我能做好。我非常理解这种不信任,但也正是这些质疑,更坚定了我一定要把这出舞台剧做出来的决心。”去年9月,《烽火·冼星海》在广州友谊剧院首演,演出受到了各方好评,谭颖也终于松了口气,“这证明了媒体人跨界做舞台剧,也能做得非常棒”。
打破高大全展现真实的冼星海
音乐剧《烽火·冼星海》讲述了冼星海在抗日战争背景下的音乐历程,他的九部经典作品都被融入到剧中,“这些经典的音乐起到贯穿剧情和历史的作用”。他说,冼星海的作品在一定历史时期是家喻户晓的,有着时代烙印,在音乐剧中既提纲挈领又能感染观众。比如第一幕中采用了冼星海的《救国军歌》,既能够客观反映当时的历史情景,观众也熟悉这段音乐。在第二幕延安大生产运动中,《二月里来》音乐响起,一下就引发观众的共鸣。
和以往的主旋律作品不同,这出音乐剧中的冼星海一改传统的高大全形象。他会发脾气,也有迷茫和苦闷;他有自己的爱好,爱吃白糖,喜欢吃白切鸡……谭颖查阅了大量影视剧、纪录片、舞台剧、文献资料,希望在舞台上还原一个有血有肉的冼星海。“只有真实才能让观众自然地接受这个人,如果都是高大全的形象,人物就显得很假,更无法打动观众。”
全息影像和舞台艺术完美结合
《烽火·冼星海》还运用了国际艺术舞台上炙手可热的全息投影艺术,将影像艺术和戏剧完全融合在一起。谭颖说,这是影视人的创新,“曾经有人担心我把舞台布满LED,这是对电视人的刻板印象,我不仅没有用LED,在影像上也做出了新尝试。”
虽然是抗战题材,但《烽火·冼星海》的舞台上没有正面出现“鬼子”的形象,出现的都是“鬼子”的符号或标识。谭颖说,这是为了避免音乐剧变成“音乐神剧”。以前观众看到的总是千篇一律的“鬼子不堪一击”,他认为这是愚弄观众。在八路军血战太行山一幕中,谭颖让“鬼子”背对观众在乐池中出现,观众只能看到他们的钢盔和刺刀,寓意着“鬼子”处于下方,终将被正义所战胜。战士们在舞台正面与“鬼子”对峙,当“我要化成璀璨的星,对着大海唱你的歌”音乐响起,身后是特效呈现的暮云、残阳、烈焰、山岗,令观众们犹如身临其境。
用新思维和审美处理历史题材
谭颖介绍,相比去年首演,这次的演出还做了一些小改动,主要增加了冼星海及其夫人钱韵玲的戏份,增加了一些唱段。
《烽火·冼星海》的编舞团队都来自南方歌舞团,对于音乐剧而言,编舞的创作是很困难的。谭颖介绍,这些编导非常年轻、有活力、技术能力很强,“如果能够更充分地消化和理解历史,真正从内心生发出感情,创作也许更能打动人。”对于六位主演,谭颖要求他们熟读那段历史,了解人物故事,只有从内心真正了解整段历史,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演出,将自己变成剧中角色。
谭颖认为,虽然处理的是历史题材,但一样要顺应时代的变化,用新的思维和审美,来打动今天的观众。“人应当是善良、正直、积极、厚道、充满正能量的。冼星海的故事从人物、性格、思想和情怀上都充满了正能量,它和现在的主流文化价值观是一致的。这部音乐剧弘扬的不仅仅是‘星海精神’,更是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斗争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