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讯 图为:Zach Gilson
图为:Mathew
图为:Sid Nair
图为:Sasha
图为:龙舟划起来
图为:龙舟队队员们在训练中
□楚天都市报记者陈凌燕
端午节,划龙舟。
今天下午3时半左右,如果你在东湖边听涛景区行吟阁附近,你会看到几艘风格独特的龙舟——中国楚文化风格、埃及风格、印度风格。伴着“咚咚咚”的鼓声,你再仔细看,能发现划龙舟的多数是老外。
没错,这就是“CECP龙舟队”,2012年在武汉组建,也是目前国内唯一一支由民间志愿者组成的国际龙舟队。
近两个月来,楚天都市报记者一直跟随着他们训练、活动,了解他们与龙舟的故事。
如果你遇到了他们,不要惊讶也不要犹豫,你只需要跟着他们一起嗨。
一名英国人提议“咱们成立个龙舟队吧”
“CECP龙舟队”成立于5年前。CECP,是“濒危文化保护者”(China Endangered Culture Protector)的英文缩写,这是一个致力于民间文化保护的国际志愿者团队,其创始人是武汉人杨帆。“2012年,志愿者们一起讨论民间文化保护项目。一名在武汉工作的英国人提议:我们成立一支龙舟队吧。”杨帆说,于是,这支龙舟队就诞生了。
5年来,CECP龙舟队多次参加过武汉市年度龙舟大赛,还受邀参加嘉鱼普渡镇农民龙舟赛等多项赛事。目前,核心队员来自荷兰、印度、法国、埃塞俄比亚等十几个国家。既有帅哥,也有美女。无论走到哪儿,这些国际化的面孔总能成为一道抢眼的风景。
这些爱龙舟的人,也总在想方设法玩出新高度——
今年4月10日武汉马拉松当天,龙舟队也没闲着,击着鼓划着船,在东湖里为汉马助阵。“看哟,这边在跑汉马,那边一群老外在玩龙舟”——当天,他们被刷进了不少人的朋友圈;
今天下午举行龙舟巡游,将三艘龙舟打扮成不同地域风格,到东湖上摆擂台;
端午节当天,他们要奔赴无锡,参加当地的龙舟大赛……
这支龙舟队,真的很忙。
一名法国队长的努力“比起吃粽子我更爱划龙舟”
33岁的法国人马秋,是这支龙舟队的队长。
马秋的职业是老师,说话时整张脸就是一个大写的认真。讲到龙舟时,他的大眼睛开始闪烁出更多光芒,笑容也变得更明亮。
8年前,他萌生了来中国的想法,但那会他对中国的了解仅限于电影和杂志,基本一片空白。他在法国的同事里有武汉人,“他跟我说武汉很好,于是我就来了。”
如今,他不仅说得一口流利的中国话,还因为每天坐公交,在武汉市民的熏陶下学会了武汉话,“我现在在武汉可以当导游。”他笑着说。
2013年,他参加了在武汉举行的一场龙舟赛,这次经历被他认真而客观地总结为“很新鲜,很兴奋,也很累”。从此,他就爱上了划龙舟。
端午节和龙舟的关系密不可分,相比普通的划船运动,龙舟更具传统文化的味道。马秋说,划龙舟是一项有魅力的运动,“我在中国过了好几个端午节,相比吃粽子、亲友聚会,我更期待划龙舟。”他边说边抬起手臂,做了一个充满力量的加油姿势。
一名龙舟教练的感受“我以为他们是玩,我错了”
每周日下午,龙舟队都在武汉市水上运动学校进行训练,费用由队员们AA。
34岁的张海波是这支国际龙舟队的教练。2012年,他听说有一群老外要来学划龙舟时,第一反应是:他们是来玩的吧?“但是开始训练后,我发现我错了。他们非常认真,每个人都很努力。”
近两个月,楚天都市报记者多次到训练场地观摩,亲眼见证教练所说的“认真”。训练内容包括体能、技术等等,每次的气氛都很欢乐。别看老外们见面时气氛轻松,一副贪玩的模样,可训练一开始,他们瞬间变得很专注,有时只为纠正一个划桨的动作,也会举着桨反复练习。“他们的心态特别好,不会因为你说他今天没划好就闹脾气或者放弃,相反,他们会更努力去改进、提高。”这些队员,张海波给的全是好评,他还特别感慨地透露,“划船是体能消耗量很大的运动。但是每次水上训练结束后,他们都会主动要求在码头上做15分钟的动作技术练习。就算是国内的运动员,很多人也做不到这样。每次我问他们累不累,他们基本都会说不累。其实我知道他们并非不累,只是不偷懒,愿意咬牙坚持。”
5年来,这支国际龙舟队吸引着来自不同国家,但同样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人。粗略统计,队员已达百余人。其中不少队员在回到自己的国家后,仍对在武汉的龙舟生涯念念不忘。
龙舟,是他们在中国最美好的记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