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北京6月14日电(记者刘维涛)第二十届苏轼国际学术研讨会6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来自国内外各大高校的专家学者及各地苏轼研究学会成员150余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王利明致开幕辞。他说,苏轼不仅在文学艺术以及哲学思想领域有重要的建树,在生命实践与人格境界方面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指出,苏轼不唯书、不唯古、不唯上、不唯势,只唯民、唯实、唯善、唯美的生命精神,是我们民族文化极其宝贵的财富,也是当下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精神资源。
大会分别召开两场大会学术报告与四场小组讨论,与会人员围绕四个主题展开广泛而深入的探讨。第一,针对苏轼诗文版本展开文献上的梳理考证,如中华书局刘尚荣先生《<傅幹注坡词>考证》,对《注坡词》的钞本源流、成书经过、编撰体例、笺注特点等一一进行详述。再如南京大学卞东波教授《从域外汉籍看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在宋代的流传与佚卷之复原》,利用域外汉籍新资料考察了施顾《注东坡先生诗》在宋代的流传情况,对现存的宋刊本施顾注以及前人所作的复原工作进行了整理分析。第二,围绕苏轼诗词歌赋展开文学上的研究讨论,如日本大阪大学教授浅见洋二《言论统治下的文学文本—以苏轼诗歌创作为中心》,分析北宋政治语境中苏轼的诗歌作特点。四川大学周裕锴教授《时间与流水:欧苏文赋的书写方式及其审美观念》,讨论了以欧阳修、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赋所采用的以时间为线索的书写方式,以及与此线性时间移动观念相关的若干赋论。再有,以苏轼文学作品的海外传播为中心展开研究,如美国圣?劳伦斯大学张振军教授《从三种英文本中国文学选集看苏轼作品在西方的传播与接受》等。除学术方面的探讨外,各地苏轼研究会成员还以苏轼与当地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为中心展开讨论,要求进一步开发“苏轼”这一丰富而又宝贵的文化资源,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建设。这次大会共收论文一百五十余篇,范围广阔,视角多元,是历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中规模较大的一次。为开创苏学研究新局面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悉,本届研讨会是历届苏轼学术研讨会中规模最大、论文数量最多、质量最高的一次会议,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展示了与时俱进开创苏学研究新局面的美好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