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夏天喜欢喝什么水

倪方六

2016年06月30日20:29  来源:北京晚报
 
原标题:古人夏天喜欢喝什么水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中的抬水图(临摹)

  古人在树下井中提水的场景(宋代张择端《清明上河图》局部)

  唐佚名绘《宫乐图》,图中一位女性手里正拿着一个喝水的碗(局部)。

  倪方六

  炎炎夏日,超市里的纯净水、矿泉水等琳琅满目,但对于到底喝哪种水最好,很多人莫衷一是。古人夏天喝水有哪些讲究?据考,先秦时人们已将水分为“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五种。《吕氏春秋》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典观点的同时,还对这五种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进行了详细阐述:“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从史料来看,古人夏天喝水首推“泉水”,大众饮用有“井水”,最高级的要数“寒水”……

  泉水——

  古代最受青睐的饮用水

  《煮泉小品》:“味美者曰甘泉,气芳者曰香泉”

  在古人所推崇的饮用水中,第一当是“泉水”。古人认为,泉是水之源,对饮用水颇有研究的明代人田艺蘅即称,“水本曰源,源曰泉。”

  中国人饮用泉水的历史相当久远,先秦古籍《山海经》中已记载有喝泉水的事情。其中 《中山经》中所记的“高前之山”,山上就有水质极佳的泉水:“甚寒而清,帝台之浆也,饮之者不心痛。”从这段所述来看,水质清凉透明,如同玉浆,当年是帝台神的“专用水”,这种泉水喝后不只是解渴,还能治心绞痛,确是优质泉水。

  中国最早的辞书《尔雅·释水》曾对泉水涌出地表的形式这样解释:水正出,称为“滥泉”;水悬出,叫“沃泉”;水从一侧出,谓“氿泉”。

  泉水虽然好,但并非都是优质的饮用水源。如《尔雅》中提到的“沃泉”,便不宜饮用,田艺蘅的《煮泉小品》认为,“泉悬出曰沃,暴溜曰瀑,皆不可食。”

  那么,什么样的泉水才是好的饮用水?据《煮泉小品》,优质泉水一要“清寒”,且又以“寒”为关键,“泉,不难于清而难于寒”;二要“甘香”,“味美者曰甘泉,气芳者曰香泉”。《山海经》提到的高前山上的泉水,正是这样的优质饮用水。

  对于优质泉水的标准,明代徐献忠的《水品》则从“源”、“清”、“流”、“甘”、“寒”诸方面进行了观察和点评。所谓“源”,就是看泉水是从哪个地方流溢出来的,“山深厚者若大者,气盛丽者,必出佳泉;山虽雄大而气不清越,山观不秀,有流泉,不佳也。”

  最受古人推崇的优质泉水之一“菊水”,便完全符合古人的“好水观”。菊水源自郦县(今河南内乡境内),又称“甘泉水”。汉《荆州记》称,菊水“水极甘馨,中有三十家,不复穿井,仰饮此水。”

  如果泉水不是从山涧中来,而由沙土里溢出,一般水质都不好。徐献忠特别提到了中国著名泉城济南的泉水,大多非佳泉,不适合饮用,长期喝还会生病。《水品》中是这样说的:“山东诸泉,类多出沙土中,有涌激吼怒,如趵突泉是也。趵突水,久食生颈瘿,其气大浊。”

  先秦时,人们已将水分为“轻水、”“重水”、“甘水”、“辛水”、“苦水”五种。《吕氏春秋》在提出“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典观点的同时,还对这五种水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作了说明:“轻水所多秃与瘿人,重水所多尰与躄人,甘水所多好与美人,辛水所多疽与痤人,苦水所多尪与伛人。”

  五种水中只有“甘水”有益健康,其他四种水多饮有害。那时水污染还不是问题,主要是水中的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如长期喝趵突泉水会生的“颈瘿”,即甲状腺肿,可能是泉水中缺碘所致。

  泉水水质的好坏,与所含微量元素的多少有直接相关,矿物质丰富的一般都是好水,这也正是现代人崇尚矿泉水、厂家大打“水含微量元素”的原因。

  井水——

  古代最普通的夏日饮用水

  《本草纲目》:“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

  优质泉水固然是好,但古时有条件饮用泉水的人极其有限。对于大众来说,夏天常见的饮用水是“井水”这种地下水。

  凿井饮用地下水是古代中国人的一大发明,比直接饮用江河水要进步了很多,更有利于健康。谁最早发明了水井?据说是协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即《吕氏春秋》中所谓“伯益作井”。如果此言属实,说明中国人早在夏商时期已喝上了井水。此外,还有一个佐证,如古老《易经》中的第48卦,便是“井”卦,如果当时人们不喝井水,是不会有此概念的。

  古语道“井水养人”,但也并非所有井水都可以直接饮用。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中是这样说的:“凡掘井及泉,视水所从来而辨其土色。若赤埴土,其水味恶。若沙土,水味稍淡。若黑坟土,其水良。黑渍者,色黑稍黏也。若沙中带细石子者,其水最良。”

  明代李时珍则从水源远近来评价井水的优劣,《本草纲目·水部》称:“凡井水有远从地脉来者,为上;有从近处江湖渗来者,次之。”而城市里靠近沟渠、污水的井则水质最差,不能直接喝,“用须煎滚,停一时,候碱澄乃用之,否则气味俱恶。”

  如何分辨出井水的好坏?古人提出了“煮试”、“日试”、“味试”、“称试”、“纸帛试”等五种简单方法,以“试水美恶”。

  比如“味试”,如果水有味便不是上等井水,“无味者真水”:“凡味皆从外合之,故试水以淡为主,味佳者次之,味恶为下。”古人还从水的比重上判断井水品质的高低,方法是把不同的井水装在一个瓶内称重,“轻者为上”。

  李时珍认为,“夫一井之水,而功用不同”,新打上来的井水“疗病利人”,“其功极广,又与诸水不同”。什么样的井水最好?有人认为“井华水”最佳,“甘,平,无毒。”“井华水”又叫“井花水”,《本草纲目·水部》称,“平旦第一汲,为井华水。”很明显,井华水就是清晨从井里打上来的第一桶水。

  古人很早就注意到了井华水的功效。东晋葛洪《肘后方》即称,井华水可以祛除口臭,方法是:“正旦含井华水吐弃厕下,数度即瘥也。”《本草纲目》也认为,井华水可“治口臭”。至今四川等地不少乡村还保留用早上新打上来井水漱口、洗脸的习惯。

  需要说一下的是,在饮用水中,古人还特别青睐“节气水”,即逢自然节气日所取得的饮用水。如在立秋日五更时取井华水,“长幼各饮一杯,能却疟痢百病。”

  早晨打上来的第一桶水是否真有那么神奇?这不能肯定,但井水经过一夜的沉淀,杂质减少,澄清见底,水质变好,是不应否认的。需要注意的是,不论是泉水,还是井水,都要及时饮用,长时间放置的水不宜再喝。

  寒水——

  古代最高档的夏日饮用水

  《云仙杂记》:“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

  古代夏天最高级的饮用水叫“寒水”。寒水即“冰水”,又称“凉水”,也是一种纯天然水。东汉蔡邕《为陈留县上孝子状》记载:“臣为设食,但用麦饭寒水”。

  古时没有人工制冷降温设备,为了能在炎热的夏天喝上一杯寒水,古人从冬天就要开始准备,设凌阴(藏冰室)将采集的天然冰块保存起来,到天热时再拿出来消费,称之为“夏冰”。

  《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这一消费习惯的反映。一直到明清时,冬天采集天然冰收藏,供夏季消费,都是不可或缺的宫廷制度。今北京北海公园东门外的雪池胡同,就是因这里曾建有清朝皇家储冰室“雪池冰窖”而得名。

  除了利用冰块外,古人还利用“冰井”来制造寒水。冰井是充分利用地下冷源的人工设施,汉朝时,冰井用陶制井圈套成井壁,井底是一只陶鉴,用于冷藏饮品和食物。

  古人还有收取“腊雪”、“冬霜”的风俗,用于夏天消费和疗疾用。据《本草纲目》,取腊雪时,“用鸡毛扫取,装入瓶中,密封保存于阴凉处,虽成水液,历久不坏。”

  因为冰雪都是夏天稀罕之物,非一般人家可以消费,唐朝时一度贵比黄金。后唐冯贽《云仙杂记》引《止戈集》:“长安冰雪至夏月,则价等金璧。”白居易因为诗写得好,在民间名声大振,夏天消费冰雪也变得方便了:“每需冰雪,论筐取之,不复偿价。”杜甫在《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中,也提到了他与富贵子弟消费冰水的事情:“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到了宋朝,用冰雪制作成的冰水已不再是贵族消费专利。在北宋都城东京(今河南开封)街头,冰块、冰水已可以很方便地买到,还有用冰制作出的混合冷饮,如“凉水荔枝膏”、“冰镇珍珠汁”。

  但夏天喝冰水一定要有节制。李时珍引用《食谱》的说法称:“凡夏用水,只可隐映饮食,令气凉尔,不可食之。虽当时暂快,久皆成疾也。”宋徽宗赵佶就曾因饮冰水而染疾,太医没办法,还是民间奇医杨介诊治好的。

  冰水除了夏日饮用外,与井华水一样,也常被古人用来疗疾。李时珍认为,“冰水咽而霍乱息”、“雪水洗目而赤退”。古人认为,“冰水”与“井华水”都是优质的饮用水,明医家虞抟即持些观点:新汲井华水,“性味同于雪水也。”

  声明:“一方钩沉”栏目文章系著名历史学者倪方六先生供本报专稿,摘转请务必与作者本人联系。

(责编:欧兴荣、陈苑)

推荐阅读

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父亲节,听男神致父爱 今年父亲节,人民网文化频道力邀多位文艺“男神”倾情献“声”,送上一声声祝福,带来一首首诗篇。在平平仄仄的岁月里,找寻峰回路转的光阴故事。 【详细】

名家诗会|文化名人

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中国演出市场重回春天?"挤泡沫"任重道远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5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演出市场总体经济规模446.59亿元,同比上升2.83%。相较前两年总体遇冷的“阵痛期”,我国的演出市场呈现出回暖趋势。【详细】

影视|演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