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五,過端午。賽龍舟,敲鑼鼓。”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還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端午節為中華兒女呈現的既有“忠君孝親”的愛國情感,又有“祈福化煞、驅邪避毒、成龍發祥”的尚美願望。
一年一度,端午又至。如同一個民族的精神安寨,不管是“屈子冤魂終古在,楚鄉遺俗至今留”,還是“彩線輕纏紅玉臂,小符斜挂綠雲鬟”,端午節總是充滿文學情懷與民俗趣味。今天,星青年帶你走近梁實秋、汪曾祺等名家,通過他們動情的筆觸感受不一樣的端午……
關於端午節的別名稱和叫法之多,可列為中國節日之首,據統計有二十多個,如端五節、端陽節、重五節、重午節、天中節、夏節、五月節、菖節、蒲節、龍舟節、浴蘭節、屈原日、浴蘭節、女兒節等等。
相傳屈原投江之后,百姓為了避免屈原尸體被江裡的魚龍所傷,拿來雄黃酒倒入江裡要藥暈魚龍。一會兒水面果真浮起一條暈龍,人們就把這條龍拉上岸剝皮抽筋,解除心頭之恨。
與端午相關的諸多習俗,包括賽龍舟、插艾葉、挂香囊、涂洒雄黃酒等,都蘊藏養生保健的內涵。
同是端午節,各地的習俗卻有不同。除了吃粽子,插蒲艾,老北京的端午節還有吃五毒餅、喝雄黃酒、“扔災”等民俗。
台灣和大陸一樣,端午節最有氣氛、最為熱鬧的是劃龍舟。在台灣,用於比賽的龍舟需要經過“開光”儀式才可下水,“開光”就是在五月初一請地方首長拜祭水神,並提筆為龍舟“點睛”。
端午節的主題從來都是愛國主義和民族認同感,這點從未變過,這也是端午節有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歲歲端午,今又端午。求吉、納祥是我國傳統節日的基本主題。其中,端午節傳承更多的是愛國主義精神,是為了紀念愛國主義詩人屈原設立的,體現了中華民族自古就有深厚的家國情懷。
民間端午節民俗活動非常精彩,有利於傳承民族傳統文化,而在風景秀麗的黔江河上賽龍舟,是傳承民族文化一個很好的體現。
從古至今,在端午節這天,各地的習俗大都跟體育有關,比如我們都熟知的賽龍舟,又或者北方人可能會知道的射柳,斗草,或是我們已經不太熟悉的馬球等,都是端午的傳統習俗。可以說端午節這天的氛圍,就像是全民運動會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