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的途徑
專家:小幅提漲不過分,莫因小節害大義
發行方和院線,本質上是合作而非競爭的關系,一損俱損、一榮俱榮。任何一方利益的嚴重損失都會對整個產業造成不容小覷的負面影響。
回顧歷史,制片發行方的分成比例不斷提高。1994年,在進口片的啟示下我國開始逐漸實施票房分賬機制。收入的大幅提高極大刺激了制片發行環節,也催生了一批優秀國產影片。通過不斷努力,制片發行方爭取到了“不低於43%、影院原則上不高於50%”的規定。2011年底,《金陵十三釵》再次更新國產影片分賬方式,實現了前5億元票房制片方按45%進行分賬、達到5億元之后調低至41%的分階分賬。國家廣電總局進一步規定,為了讓制片環節拍出更多優秀的國產影片,影院對於影片首輪放映的分賬比例原則上不得超過50%。
業內人士指出,此次聯合提出提高分賬比例的五大發行公司構成了當前國內電影制片發行界的第一梯隊,佔有國內制片發行市場的半壁江山。如果今年賀歲檔票房達到75億元,制片發行方要求提高2%分賬比例也就1.5億元,分攤到5家公司頭上,每家隻有3000萬元。而如果13條院線真的拒絕放映這五大發行方的影片,將帶來難以估量的影響。
縱觀國際電影市場,美國放映方從票房收入中扣除相關成本后,再按照逐周遞減的比例將票房返給發行商,通常為首周返還90%,其后每兩周降低10%。另外,主流發行商通常會要求分成保底,即每周所獲票房收入不能低於總票房一定比例。基於這種分成方式,大多數研究機構估算美國發行方與放映方的平均分成為50︰50。在歐洲,制片發行方從扣除稅金后的票房中獲得的票房比例平均為46%—47%。藝恩咨詢專家彭侃表示:“由此看來,此次國內發行放映方要求的45%的票房分賬比例是低於多數國家的,並不過分。”
就在兩強相爭的局面中,一些持理性態度的業內人士已經開始呼吁通過溝通緩和局面,也有不少從業者認為,分賬比例只是“小節”,在好萊塢大片壓頂、國產影片市場佔有率萎縮的情況下,與其“盯著彼此的分賬比”,不如思考如何用更好的電影贏回觀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