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不管小說還是電影裡,美國記者白修德都像是創作者進入歷史、接近真相的一雙眼睛。他在1942年的採訪裡發現了比自然災害更殘酷的真相,您在這個探尋中發現了什麼?
劉震雲:為了了解1942年到底發生了什麼,我在創作小說之前主要研究了幾個方面:一是災難親歷者的個人經歷,二是從當時的《中央日報》、《大公報》等新聞媒體了解當時的公眾視角,三是通過美國記者白修德的《探索歷史》一書從外國人的視角進入歷史,四是查看當時國民政府的官方文件,五是美國政府的官方文件。
這些研究,都是以1942年為原點進行的,但這還不足看清1942年。於是,我把1942年放到歷史的長河裡,發現歷史上河南的旱災非常頻繁,從東周到1942年,基本上每隔三五年就有一次比較大的旱災,而每次旱災的記錄裡都有人吃人甚至更慘的慘象。這樣的記載,頭一次看觸目驚心,看多了就習以為常了。這回答了我心裡最初那個問題——為什麼這場災難的親歷者選擇了遺忘,因為歷史上太多的災難已經讓他們習以為常了。
接下來我還有更多的發現,也就是小說和電影裡白修德的發現——300萬人的死,不僅僅是因為自然災害,更重要的原因是當時的戰爭和政治環境。1942年,國際反法西斯戰爭形勢嚴峻,在國內,日本已經佔領了華北、東南、華南之后,兵力已經囤積在了河南的北邊、東邊、南邊邊境。對蔣介石政府來說,這一切都比發生在河南的旱災嚴重,河南老百姓的飢餓與生死變成了一件小事,他認為明智的做法就是把河南這個包袱甩給日本人,而日本人也不願接這個包袱,這就造成了1942年河南的“政治真空”。正是這種“政治真空”,沒有賑災、沒有援助,才是造成這麼多人死亡的真正原因。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