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鐘長鳴,避免悲劇重演
看見民族性中的偉大和卑微
編輯:10年前,你曾在自傳中半開玩笑地說,《一九四二》讓你“聽到了上帝的召喚”。你為什麼對一場70多年前、並不為如今觀眾熟悉的飢荒抱有這麼大的興趣?
馮小剛:我是在19年前看了劉震雲的小說《溫故一九四二》,觸動非常大。它的核心價值,就是通過這段歷史,讓我重新去思考我們的民族性,思考我們是從哪兒來的。其實在1942年這一年,下到飢寒交迫的災民,上到國家的統治者蔣介石,都在扮演災民的角色。災民沿街乞討是為了能夠活下去,政府和蔣介石也在向世界列強乞討,乞求他們能夠伸出援手。所以我覺得把它拍成電影,觀眾通過影片對這片土地發生的災難以及人們在災難中的表現會有一個了解。我也希望觀眾通過電影對民族性有一個接近真實的認識,我們的民族除了那些可歌可泣的優良品德,還有哪些缺點?一個人能夠客觀地認識自己,這對未來的生活很重要。很多年輕人看完試映以后感慨說,活在今天太幸福了。“生不逢時”這句話他們經常說,看完電影就知道,真正的生不逢時,是你生在1942年的河南,其實也不僅僅是河南,整個祖國大地都如同水火。回避歷史,回避苦難,並不能代表它不存在。警鐘長鳴,以史為鑒,才可能避免悲劇重演。
![]() | ![]() |
(責任編輯:黃維、許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