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交響南音:古樂現代化的探索--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貼近群眾、貼近生活 交響南音:古樂現代化的探索

2013年05月04日08:27    來源:光明日報    手機看新聞

交響南音《陳三五娘》中的賞燈邂逅情景。攝影/劉劍穎

  沒有廈門朋友們的信任和鼓勵,我哪敢碰被稱為中華古樂“活化石”的南音!我的師輩們曾說過,對待音樂文化遺產有兩種態度和處理:一是不要動它一個音,放進博物館,向后輩和國際友人展覽,顯示我國的悠久音樂文化歷史,以增強民族自豪感﹔一是大膽改革創新,為現代人服務。看來廈門朋友並不滿足於南音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要向繼承創新進軍。不改革創新,聽眾越來越少,先輩們創造的、曾受廣大群眾喜愛的文化品牌南音,如果在我們這一代衰落了,申遺成功又意義何在?

  要繼承,要創新,決心雖下,但首先應分析南音聽眾急劇下降的原因何在。我認為,除了文化大環境的變化以外,南音本身的問題在兩個方面。一是節奏太慢,與當代人的生活節奏格格不入﹔一是音樂表現程式化:不同內容、不同感情,雖有不同音調,卻拘泥於同一種流程的表現模式,難以激起當代人情感上的共鳴。創新能否成功?成功的標志又是什麼?我認為也是兩點,一是要使當代聽眾、特別是青年聽眾愛聽、喜歡﹔一是南音老聽眾也承認它是南音。兩點缺一不可,否則就是失敗。當然,我們要爭取老聽眾也承認創新后比以前的南音好聽,那才算真正成功。

  創新的緣由和目標都清楚了,從何處著手?廈門朋友認為我有譜寫小提琴曲《梁祝》的經驗,曾建議我先寫一首小提琴協奏曲。我不敢,絕對不敢,因為我不熟悉南音,准確地說,對南音,我是外行。我深知音樂創作中,創作技巧不是萬能,音樂語言才是最重要的。隻有掌握音樂語言,才能准確塑造音樂形象。我希望和當地的南音大師們合作,給自己一次學習南音音樂語言的機會,邊學習、邊創作,也許探索的成功率會更高一些。正因為這個原因,我們才首選《陳三五娘》作為創新的切入點。

  寫作品首先考慮的是作品的結構。要創編像《陳三五娘》這樣帶有故事情節的音樂作品,必須把情節的安排和音樂表現的特殊藝術規律結合起來統一考慮。它與戲曲藝術等其他品種的結構是不一樣的,音樂的主要功能是表達人的內心感情,而不是情節敘述﹔音樂的陳述必須要有對比,諸如快板、慢板、廣板等速度以及力度的對比,或抒情、詼諧、激情等情感的變化與對比,才能更富感染力。

  因此,原來南音的《陳三五娘》結構,必須作很大的調整,要去掉許多情節上的敘述,著重情感上的抒發,交響南音《陳三五娘》的絕大部分唱段和音樂都是抒發人物內心感情的,五個樂章的結構,不僅僅是故事情節的安排,很大程度上遵循了音樂陳述發展的特殊規律。

  交響南音《陳三五娘》的編劇涂堤雖然不是音樂本行,但她根據音樂作品新的構思,在很短時間內,與我密切配合,寫出了新的劇本,劇中許多動人的歌詞和新唱段,給音樂創作提供了鮮明的形象基礎。台灣南音大師卓聖翔先生為新劇本中的新唱詞編創了不少富有新意的南音唱段。

  古老的南音和現代的交響音樂結合在一起,如何既保持南音的特色,又充分發揮交響音樂的表現力,這是作曲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難點。我要求自己既謹慎、又大膽。

  所謂謹慎,指的是盡可能保持南音的特色,在創編交響南音《陳三五娘》時,我採取了以下原則:一、凡是群眾中廣泛流傳的名唱段,旋律基本不作改動,保持原汁原味,而在伴奏中花功夫豐富它,使其更動聽,形象更加豐滿﹔二、如遇南音唱腔與人物的情感不甚吻合時,盡可能保持其原來的旋律走向,而用改變速度或改變織體等其他創作手法,去塑造較為准確的音樂形象﹔三、除南音唱腔以外的所有聲樂、器樂創作,盡可能用南音或閩南當地的民間音樂作為素材,以求得整首作品風格的統一。

  所謂大膽,就是摒棄程式化表演模式,充分運用現代交響音樂的表現力,豐富或重新塑造各類音樂形象。如第一樂章用較大篇幅的器樂曲渲染元宵佳節歡樂氣氛﹔第四樂章中用大段弦樂抒發五娘悲痛之情﹔第五樂章中用大段四聲部交響合唱宣泄陳三的悲憤。即使原汁原味的經典唱段《因送哥嫂》,也加上女聲合唱的復調旋律,使悲痛的唱腔更具感染力。

  我們的先輩是富有藝術想象力的,某些不合理模式可能是由於受歷史條件限制而形成的。如過去沒有指揮,必須有一個演奏者帶頭提示,於是形成每曲開始必是散板。也許由於演奏者多是業余的,容易忘譜,南琶主奏者在每句尚未結束之前,就奏出下一句的第一音作為提示,常常形成不協和的音響。如果把這種不合理的程式和習慣,也當作傳統特色風格來繼承,顯然是不恰當的。

  《八駿馬》是南音名曲,評論家對之一片叫好,可是引不起當代聽眾太大的興趣,就憑洞簫、南琶、三弦、二弦這四件柔美的樂器,要奏出駿馬的音樂形象是非常困難的。現代人對駿馬的理解,不光是馬姿俊美,更要飛奔神速。可是當年就隻有這些簡陋的樂器和簡單的演奏技巧,怎麼可能奏出飛奔的形象?

  但我們先輩的藝術創造才能是令我們欽佩的,就在這些簡單的樂器上,卻創造了富有活力的駿馬音樂主題,老一輩的聽眾聽了這些主題,也許會聯想到栩栩如生的駿馬英姿。年輕人聽過許多豐富多彩的當代音樂,見多識廣,這些單聲部同音齊奏的音樂,已經滿足不了他們的審美要求。因此,如何讓古曲的藝術魅力為現代人所理解、所接受,如何運用現代的音樂技巧再現古人的藝術創意,這是改編者必須認真思考的問題。

  我在創編管弦樂《八駿馬暢想》時,要求自己領會先輩的創作意圖,繼承並發展先輩創作的音樂主題,努力塑造先輩們由於受條件限制而沒有完成的音樂形象。因此,新編樂曲除了展現原古曲主要表現的“駿馬英姿”外,又增加了“駿馬奔騰”的景象。

  隨著時代的進步,人們的審美習慣也在不斷變化,但長期形成的審美習慣,不是說變就變,某些人群就是愛聽老曲,喜聽老歌,還留戀古老樂器的音色。交響南音《陳三五娘》上演后,一些南音老聽眾雖然也喜歡新的交響南音,但對交響樂隊中用現代琵琶,而不用南音的南琶等特色樂器很不滿意。幾次三番要求我把這些特色樂器加到樂隊中去。我很理解他們的心情,因為他們覺得這些樂器的音色是最美的,實在難以割舍。但在實際操作中我難以滿足這願望。

  也許出於老聽眾給我的壓力,使我突發奇想,索性讓這些柔美的南音特色樂器,演奏柔美的南音古曲,原汁原味,一音不改,把南音演奏家請到台前,交響樂為他們伴奏。讓古老樂器穿上交響新衣,著著實實讓南音老觀眾們過一把癮。編寫南音弦管與西洋管弦《五湖游》的本意就在於此。歡迎新觀眾,不忘老觀眾,盡可能滿足更多聽眾的審美情趣,讓南音的創新贏得更多的知音。

  小提琴協奏曲《盼》是我最后譜寫的。我對南音從一無所知到略有所知,前后花了兩年時間。廈門朋友在我身上花了很多功夫,一方面給我創造很多學習南音的機會,同時又帶我深入生活接觸群眾。三年前,對福建沿海“寡婦村”的參觀訪問,早就激起了我創作的欲望。苦於當時腦子裡沒有當地風格的音樂語言,更不熟悉南音特色的音調,隻能暫時作罷。

  兩年后,一方面由於自己用心學習,另一方面,創作實踐也使我逐步積累了不少具有南音特色的音樂素材,才敢於動筆創作現代題材的器樂作品。創作需要真切的抒發感情,不一定能具體說出音調來自何方,但南音名唱段《望明月》、《因送哥嫂》以及廈門藝術家們新編的《相聚在寶島》是創作《盼》時音樂素材的主要來源。

  交響南音是南音推陳出新的新探索、新品種,希望中華民族引以為自豪的古樂南音,能在社會主義新時代貼近群眾、貼近生活、與時俱進。改革創新是否成功的最后評判者是人民大眾,特別是閩台廣大聽眾。

(來源:光明日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