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薇把導演處子秀獻給“青春”——這個被大眾想要抓住卻永遠抓不回來的懷戀已值4億元人民幣(下同)了。幸運的是,不光是她,之前帶著《北京遇上西雅圖》贏得5.1億票房的薛曉路,再往前一點還有徐崢打造的12.6億“泰囧”。這些新生代的青年導演,儼然已走上票房康庄大道。
內地影市讓人摸不清規律,稍微有一點突出表現就被套上話題,最直截了當的是擺出票房成績。近期這些火熱的作品都出自青年導演之手,有搞電影或被電影搞的人感慨:“電影‘市’道變了,青年導演發力時間來得早還真不如來得巧。”
青年節當天,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票房突破4億大關,連趙薇本人也大呼沒有想到。一時間,她的名字前面加上了“中國第一個首部作品票房過億的女導演”的前綴。
現象
鋒芒畢露,單日過億不是夢
其實,青年導演的鋒芒在2011年便已初露,滕華濤的《失戀33天》成為以小博大的標杆,之后烏爾善的《畫皮2》票房破7億,而“泰囧”更是讓人瞠目結舌。女性導演也不甘示弱,薛曉路第二部登陸內地的影片“北西”以5.1億收官,趙薇的“致青春”如今仍在持續發力。
當然,不是每位青年導演都能大干一場。去年,楊樹鵬拍的《匹夫》隻有2000多萬,管虎的《殺生》也不到3000萬,唯獨《黃金大劫案》艱難破億,這還要歸功於導演寧浩的招牌。過去,青年導演鼓搗出一部破億的作品真難,一年之后,單日過億都不是白日夢了。
分析 現在不流行隻靠導演打市場了
這些青年導演之所以能不停地撐大票房數據,珠江影業董事長趙軍分析,是觀影習慣的變化帶來的影響,“以前國內觀眾看電影認的是導演的牌子,是導演制造商業模式,現在卻是商業模式在制造導演。比如說張藝謀開啟了中國大片模式,大家沖著他的名氣買票”。趙軍嘴裡的新商業模式比類型片更為精准,它要求藝術和市場無縫結合,“《北京遇上西雅圖》執著於選擇抉擇的價值觀故事敘述,從中找到主人公成長紅線,確立人物關系和對手戲核心,這樣的影片就無往而不勝”。
而電影人程青鬆則認為,考查一個導演的成績不能隻通過一部作品就下判斷,且票房也不是唯一的標准。在他眼裡,這一代青年導演如滕華濤、徐崢、趙薇、薛曉路等為“70后新主流導演”。“最近有突出表現的國產片不能完全歸結於導演,是多種因素綜合在一起的結果。比方說,銀幕數增加、檔期原因以及當下觀眾比較偏好於喜劇題材等等。此外,如今已進入營銷大於電影本身的時代,很多電影宣傳關注的是影片故事之外的東西,這對市場是沒有半點好處的。”程青鬆說道。
未來 青年導演並沒有完全商業自覺
如今,一匹匹電影黑馬踏入的是競爭殘酷的內地影市。趙軍坦言,這些青年導演最大的優勢在於作品接地氣,已經融入新商業模式的血液了,但不足的地方是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並沒有變得完全自覺,“有自由、自然但沒有自覺”。這裡的自覺是指他們能不能精准把握時代出現的新商業模式現在還不好說,至少在當下這個階段隻能說是享受。
程青鬆則表示,青年導演今后會走得怎樣還得看他們是否想繼續拍片,在形成品牌之后成為成功的商業導演,“要做到成功的商業導演必須靠觀眾口碑帶動高票房,也就是說導演的名字就是他的logo。當然這是要經過時間來培育的,現在大多都在孕育當中,還是能看到希望的”。同時,他也提到青年導演還要想辦法突破,多累積創作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