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河縣七裡海的河蟹、田中的稻米、窖裡的陳釀,今年都將成為電影主角。寧河縣委宣傳部目前梳理區域內12種文化脈絡並匯集成書。近期,文化傳播企業慕名而至,並聯手高校調研創作,將與政府一同打造12部寧河文化題材主題微電影。年內這12部將陸續上映。
去年《舌尖上的中國》的播出讓區域美食和文化實實在在地火了一把。“我覺得各區縣都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和‘性格’,受眾對區域人文很感興趣。”海藍潮傳媒有限公司總經理胡鳳林,因此萌生了拍一部《蟹在寧河》紀錄片微電影的想法。當他打算好好研究寧河文化以便拓展電影深度時,卻發現自己選的題材可能有些單薄了。
“哪裡都有自己的文化,但要問這些文化是什麼,有時我們隻能說出一兩個景點或三四件特產。”寧河縣委宣傳部部長李志坦言。“想要提起一串葡萄,得提住把兒,單拿哪顆都不能提起整串。”生活化的比喻,說明了系統梳理區域文化的重要性。“中共天津黨組織創始人於方舟就是寧河人,至今寧河還流傳著周恩來、於方舟夜游七裡海的故事。紅色文化在這裡有著深厚的基礎。”李志在《堅定的情懷》一書中,對寧河12種文化和代表元素如數家珍。以“氫彈之父”於敏和“百年一中”為代表的學術文化、以盆罐陶藝和東豐台木版年畫為代表的民間文化、以七裡海為代表的濕地文化、以河蟹面等冷熱菜品為代表的食文化和以蘆台春系列酒品為代表的酒文化等都被作為寧河文化脈絡的組成寫在書中。
“書中12種文化所匯集出的整體畫面感,讓我看到了鮮活而韻味悠長的寧河人文。”胡鳳林因此主動請纓,以微電影的方式講述寧河的故事。縣政府和李志也在系統梳理文化內涵、脈絡過程中,了解自身文化資源的“底數”,准備為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產業優勢打好“地基”。胡鳳林的拍攝計劃與縣政府對區域文化的推廣需求很快產生了“火花”。胡鳳林介紹,12部微電影將沿用寧河12種文化為主題,暫時提煉“純粹”寧河作為整體主線。
天津財經大學人文學院孫建成院長介紹,目前學院依托院內的微電影研究中心,也參與到了寧河文化系列微電影的制作過程。“相關專業的老師和學生將陸續到寧河當地,准備對現有主題進一步挖掘。”學生們不僅會從事電影編劇、演員,甚至還可能承擔導演。今后校內新聞傳播、文學等不少相關專業的師生均會逐步參與到微電影劇本編寫、視頻制作甚至后期傳播中。孫建成也表示,在這一過程中也將聯合其他知名高校一同參與。
除了採用學生、當地村民作為演員,文化傳播公司也已經簽下一位周恩來特型演員。“我們還邀請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主持人朱衛東作為片中旁白。”胡鳳林坦言,雖然部分主題微電影的成本僅在10至20萬元,但像濕地文化這種需要大量捕捉自然景觀且相對耗時耗力的主題,可能也會耗資近30至50萬元。“12部微電影制作和后期費用累計應該在500萬元以上。不過目前我們公司是免費提供制作的。”
(來源:北方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