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寧陵"挖掘引爭議 政府回應:墓主身份不確定--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媒體聯播

"永寧陵"挖掘引爭議 政府回應:墓主身份不確定

2013年05月07日13:55    來源:深圳晚報    手機看新聞

  前不久,南京市博物館考古隊對外公布在棲霞區獅子沖北象山南麓發現兩座長16米、寬約7米的大型南朝墓葬,推測墓主或許是陳文帝陳蒨及其陪葬者。目前,隨著工人的掘進,兩座古代大型墓葬的形制已經清晰顯現。4月30日,著名文化學者吳樹發出一條題為《南京!南京!請停止發掘六朝帝陵!》的微博,痛斥南京對“永寧陵”南朝陳文帝陵墓的挖掘,違反了不挖帝陵的考古“鐵律”。一時之間,南京的挖掘工作引起了一場超越文管業的社會性軒然大波,爭議的焦點就在於這到底是不是一座帝陵(注:考古仍在進行,尚未最后確認,以下簡稱“永寧陵”)。

  爭議:是帝陵就不該挖

  上世紀50年代,針對明定陵萬歷皇帝陵墓的發掘因科技水平有限造成重大文物損失,周恩來總理事后批示:今后不許發掘帝陵。1987年、1997年,國務院又分兩次正式發文,強調暫不發掘帝王陵。不挖帝陵成了文博界的“鐵律”。

  而這兩座大型墓葬很有可能是陳文帝的陵墓——這個推斷實際上早為學界及民間所認可。其中最有力的証據是,大墓南距350米處,自古矗立著一對石獸,東獸為雙角天祿,西獸為獨角麒麟。著有《六朝陵墓及其石刻》等著述的南京博物院學術委員會研究員羅宗真教授介紹,要區別南朝墓葬是皇帝還是王侯,可以看墓前石刻,“麒麟為帝,辟邪為侯”。

  今年2月初,南京市文廣新局負責人對媒體公布,這兩座大墓應為南朝帝陵,而且墓主極有可能為陳文帝陳蒨及其陪葬者,並再次宣布擬在此修建南朝石刻遺址公園。

  南京大學學者姚遠認為,如果沒有麒麟等地標,在基本建設前的考古工作中偶然發現,那不屬於主動發掘帝王陵,但發掘地處於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建設控制地帶,有石刻等明顯的地表標識,在幾可判斷為帝王陵的情況下,具備了“不挖”的條件。

  回應:墓主身份不確定

  南京市政府有關部門表示,發掘“永寧陵”的理由有二:一是為建設“六朝石刻博物館”而進行“搶救性發掘”﹔二是“永寧陵”的身份尚未最后得到確定。

  南京市主管考古的文物事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張主任介紹,“我們向國家文物局申請到了發掘証照。“永寧陵”考古是在為這一帶的保護規劃提供依據,墓地考古不算是發掘,只是勘探和試掘。墓葬也不屬於石刻(國保單位)的一部分,我們只是做考古調查,為了以后在那塊地裡建設遺址博物館。”張主任承認,像乾陵、秦始皇墓那些有定論的帝陵,肯定是不能動(主動發掘)的,因為現在還沒有技術來保護文物,除非是搶救性發掘,或者是在盜墓賊盜墓了后不得不發掘。但對於“永寧陵”來說,即使有麒麟石刻,也不能証明它就是帝陵,“可能是石刻挪過位置呢”?

  南京市文廣新局宣教處處長金文林認為,之所以把發掘定義為“搶救性發掘”,理由有二:“一是現在古墓葬周邊都是現代公墓,古墓被蠶食得很厲害,我們要把那裡一大塊(通過發掘)保護起來﹔二是要配合遺址公園的建設。”(馬君桐)

  相關鏈接

  永寧陵

  陳蒨(公元522至566年)是南北朝時期陳朝開國皇帝高祖武皇帝陳霸先長兄陳道談的長子,陳朝第二位皇帝,在位7年后亡。永寧陵是南朝陳文帝陳蒨的墓葬,根據《陳書·本紀第三·世祖》記載,陳文帝死后“葬永寧陵”。在獅子沖自古就有一對石刻分別為天祿與麒麟,按照南朝的陵寢制度,它們“守護”的應該是一座南朝帝陵,由此,文保部門認定這對石刻為“永寧陵石刻”,國保單位標示碑的文字說明,永寧陵是南朝陳文帝陳蒨的墓葬。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