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城隍廟為何被譯作“恐怖廟”?--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廣州城隍廟為何被譯作“恐怖廟”?

2013年05月08日14:28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局中門外漢的《倫敦竹枝詞》

  說文

  □林顯強

  《羊城晚報》2010年4月10日A01版的《百年前,老美這樣游廣州》,以及4月23日B5版“晚會”的《城隍廟為何譯作“恐怖廟”》,均談及130年前廣州城隍廟被老外譯成“The Temple of Horrors”(“恐怖廟”)的事。

  筆者覺得,以上兩文對此題探討尚欠深入周詳。現以當年中外資料互為印証,細述之。

  英國倫敦有一所久負盛名的特索氏(Tussaud's)蠟像陳列館,建立之初就被人們稱為“The Chamber of Horrors”,直譯成中文,就是“(特索氏)恐怖館”或“(特索氏)恐怖陳列館”。

  美國青年水手杰伊,於1883年6月24日、25日游廣州兩天,在導游帶領下曾到過城隍廟。見到城隍廟內諸神塑像,便在家信中按當時老外的叫法(《廣州歷史地圖精粹》的標示),將廣州城隍廟稱為“The Temple Horrors”。

  我國的“局中門外漢”在留居英國倫敦時創作了百首《倫敦竹枝詞》,其中一首就是專記游倫敦特索氏蠟像陳列館的。詞中說:“泥塑何嘗勝木雕,蠟團真不失分毫。古來作俑猶無后,此地將亡必有妖。”

  其詞后注:“蠟人館,以蠟塑各種人像,皆古今有名之人。衣之以生人之衣,神採飛揚,栩栩欲活。又塑前代刑具及被刑之人,血肉模糊,身首異處,頗覺駭人。”(《清代海外竹枝詞·倫敦竹枝詞》)

  詞后還署“光緒甲申秋九月局中門外漢自識”等字。“光緒甲申秋九月”,即公元1884年10月19日一11月17日。這百首《竹枝詞》內容“自國政以逮民俗”,“一詩一事”,“形諸歌詠”。

  其所詠內容廣泛,非短時間所成。其寫作的起始時間,與杰伊游廣州后寫信回家的時間相去不遠。“局中門外漢”的真實姓名及生平事跡待考,或以為即室名為“觀自得齋”的安徽石棣人徐士愷。

  他在異域倫敦參觀蠟像陳列館,驚嘆贊賞“泥塑何嘗勝木雕,蠟人真不失分毫”的高超雕塑工藝之余,聯想到國內神廟內那些“泥塑”、“木雕”的面目猙獰和凶神惡煞。

  反之,老外到廣州城隍廟,見到那些神像雕塑工藝的精湛和造型的恐怖,亦應會聯想到“The Chamber of Horrors”(恐怖陳列館),稱之為“The Temple of Horrors”,亦在情理中。

  英語單詞“Temple”,漢譯為“廟”之外,尚有“寺、聖堂、神殿”之義。參照“The Chamber of Horrors”既可稱為“蠟人館、蠟像陳列館”,又可稱為“恐怖館、恐怖陳列館”的漢譯法。而將擁有眾多泥塑木雕神像的廣州城隍廟,英譯為“The Temple of Horrors”,其含義不單理解為“恐怖廟”,還應包容地理解為“雕塑展示堂”、“雕塑堂”,這樣會更具文化內涵。

  另外,美俗英語單詞“Temple”還含有“供某種活動之用的場所”之義。而廣州城隍廟及其周邊,均聚集闖蕩江湖賣武、玩雜耍、唱戲、佔卦睇相算命等各式各樣的藝人。為賺錢糊口,常表演吞劍、吞火、走碎玻璃之類令人恐怖和驚駭的節目。因此,老外稱此地為“The Temple of Horrors”,或兼有“供恐怖驚險技藝表演的場所”之義。

  因此,中外資料的互証,讀者就更清楚明了當時廣州城隍廟為何被老外譯為“The Temple of Horrors”了。

(來源:羊城晚報)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