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漢說唱團《海底撈月》劇照。
紹劇《孫悟空三打白骨精》劇照
4月17日,漢劇《王昭君》在湖北武漢劇院上演。這出保留劇目經再度創作,植入視覺、音樂、語言流行元素,受到觀眾喜愛。
近期,京、漢、楚、粵、紹、昆等6種戲曲集中亮相武漢劇院,戲迷們稱,如此紅火多年未見。
根據武漢市文化局藝術處新近出爐的一份統計,去年,武漢的劇院票房約7000萬元,大幅超越以往。地方戲曲長時間“冬眠”后紛紛蘇醒,出人意料地成為當地文化產業生力軍。
據統計,加上其他文藝演出,去年武漢總票房達3億元,拉近與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的距離。
變化源自改革。武漢市文化局副局長朱進稱,先是改體制,有效果,不顯著,接著解決機制問題,市場機制不可能“改”出來,隻能去創造,隻能是劇院、演出商、消費者和政府共同創造出來。這是武漢戲劇、戲曲再次步入繁榮期的關鍵。
好戲交給演出商
在市場摸爬滾打多年的演出商,是這場改革的主要引導者,傳統戲劇在他們手上,變戲法一般價值飆升。
近5年,漢派喜劇悄悄登上武漢院線。其源頭是武漢說唱團年年歲末排個賀歲劇,然后借助“關系模式”走市場,即邀約大企業、大單位包場,“一出戲,搞得好能演出幾十場,也能賺點錢,也能在媒體上露個臉”。
去年,說唱團新排了喜劇《海底撈月》。武漢市演出公司總經理王斌看后覺著“真有戲”。他給說唱團出主意,“關系模式”不可能越走越寬,建議面向武漢所有院線拍賣首演及后續演出。
演出公司下屬武漢劇院以20萬元拍得首演,另出資102萬元,在劇院安排了17場《海底撈月》。
這種純市場方式,在武漢地方戲曲圈內沒人敢試。演出公司找到武漢晚報,提出共擔風險:公司負責前期投資,晚報提供廣告版面,虧了認虧,賺了五五開。
好戲也得靠吆喝,有了晚報助力,武漢人街談巷議,演出由起初半數戲票賣不出去,到后來一票難求,最終這場演出淨賺300多萬元。
《海底撈月》在武漢火了,王斌打算推向全國,先在紹興、上海試演了一下,摸清了江浙一帶觀眾的口味,回來改劇本,改表演,增加演出地民俗風情。不久,重新包裝的《海底撈月》將發力走出去。
讓特色創意先行
武漢雜技,位居全國前三。近幾年,雜技團三分之二的演出在海外。借鑒歐洲海盜文化、穿插中國文化元素,雜技團編排的《海盜》雜技晚會在西班牙巡演一年,很受歡迎。“每年觀眾超過60萬人,收入不下1000萬元人民幣。”用雜技團梅月洲團長的話說,“創意先行,不愁票房”。
今年,雜技團新排了一台劇情化的雜技晚會《大馬戲》,內容涵蓋國內、國際獲金獎節目、國外優秀的動物表演、流行歐美的大型魔術,以國外滑稽表演串線,有演員與觀眾的互動設計,晚會將這些元素戲劇化地串聯起來,形成了特色。
舞台方面也有重大改進,用激光3D成像,營造變化的、動感的場景,比如海浪洶涌、雲團漂浮。“按秒算價,但物有所值,這是未來舞美發展的方向”。
梅月洲說,前些年國內雜技競爭過度,觀眾產生一定“審美疲勞”,若不創新,難以重振市場。
他說,上世紀90年代起,雜技演變為綜合藝術展現,融入了舞蹈、話劇、武術、民樂、魔術表演。武漢雜技團與演出公司合作,上演《夢幻九歌》,以屈原寫的《九歌》為藍本,以雜技為載體,用音樂、歌曲、場景劇表現詩作魅力。觀眾看雜技,已從以前單純的驚奇感變為如今在震撼中有欣賞。
“過去,編排節目,總得考慮諸多非市場因素,要表現團體實力。現在市場說了算,更著眼於好看好玩,考慮趣味性、幽默性、互動性。”梅月洲說。
按計劃,《大馬戲》晚會將於6月份在武漢推出,3個月后赴外地演出。
環環都得市場化
漢派劇場的復蘇,一個重要原因是涌現了一批地方風味濃郁的新劇目。武漢京劇團、武漢人藝都曾是國內實力派,這兩年,新劇迭出,京劇有《水上燈》、《生活秀》,話劇有《古丟丟》、《檸檬黃的味道》,能獲獎、有票房,展現了地方文化自信心。
問題在於,一些劇團滿足於體制改革取得的一點成績,對如何市場化缺少新招,票房多少依然“靠天收成”。王斌做過調查,一些新戲還是從不做營銷,以為靠報紙寫兩段就是廣告,殊不知,劇評往往並不代表觀眾愛不愛看,樂不樂意掏錢買票。
武漢市文化局介紹說,演出是條鏈,劇本、導演、舞美、場館、售票……,各個環節都得經過市場化的打磨,這條鏈才能真正活起來。從去年開始,武漢把地方戲劇的改革重點放在市場機制上,鼓勵和幫助各個劇團將營銷從碎片化轉向市場化。
市文化局副局長朱進介紹說,武漢市演出公司主動出擊,參與到一些新戲演出鏈條的全環節、全過程,效果不錯。剛剛殺青的話劇《就差一票成國語》,演出公司提前介入劇本創作。“過去在營銷上,即便是文化系統的市直單位,靠行政手段,都很難捏到一塊。現在,劇團之間開始打破壁壘,這次京、漢、楚、粵、紹、昆大聯演,就是很好的嘗試。”朱進說。
(來源:中國經濟網—《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