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一直被視為中國南方的主食,但5000年前也是這樣嗎?8日在美國發表的一項考古研究說,5000年前在水稻還未傳入嶺南地區的時候,那裡的人們可能以利用棕櫚澱粉制成的西米為食。
大約一萬年前,野生水稻在中國長江中下游地區開始被人類利用並改良,水稻種植技術也慢慢擴散。大約4000年前,水稻傳到嶺南地區。在水稻傳入之前當地人以什麼為主食呢?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研究員楊曉燕的研究團隊對出土的石制工具的表層殘留物進行了分析,他們從殘留物中提取出了植硅體和澱粉,經鑒定,60%的植硅體都來源於棕櫚,在可鑒定的澱粉粒種類中,含量最多的也是來自於棕櫚。研究人員因此判斷,西米也就是來自棕櫚莖髓的澱粉,是當地人那時候的主要食物之一。研究成果8日刊登在美國《科學公共圖書館綜合卷》上。(林小春)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