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曲藝界曾有“三絕”,賈樹三的竹琴、曾炳昆的相書、李德才的揚琴,和“三絕”並稱的,還有李月秋的清音、王永梭的諧劇和鄒忠新的金錢板,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曾經活躍曲藝界。
作為四川曲藝界最后一個存世的“活化石”,鄒忠新的離去,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讓人心情沉重的是,大師遠去之后,曾經輝煌的曲藝表演形式也在衰落。
“他的肚子裡還有兩本書沒有搶救出來”
“師傅的離世,是四川曲藝界最大的損失。他的肚子裡還有兩本書,沒有給他搶救出來。”5月15日,在送別鄒忠新的現場,徒弟、民間說唱藝人余公正不停嘆息。
從2005年開始,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曲藝團就開始對鄒忠新的金錢板段子進行錄音、整理。負責這項工作的李兵告訴記者,鄒忠新能表演的金錢板段子至少有兩千。“像《珊瑚配》這樣的段子,隻有他會唱,《乾隆下江南》、《武鬆》、《雙槍老太婆》這些大部頭作品,可以坐場連說數月。”2008年出版的《鄒忠新金錢板演唱作品精選》中,收錄了鄒忠新大部分金錢板段子,遺憾的是,如今還能在舞台上演出的金錢板段子已不足一百。
今年71歲的余公正1958年拜鄒忠新為師,學習敲打金錢板,如今,仍然在成都市寬窄巷子表演,是為數不多的仍然堅持演出的藝人。他說:“鄒老師肚子裡有數以千計的金錢板段子,現在能演出的不多了。我自己能演五六十個,算是比較多的。”在成都市琴台路蜀風雅韻劇院,鄒忠新的另一位得意門生羅大春也在堅持駐場演出:“一年能演出500多場,但是能表演的隻有《武鬆趕會》、《瞎子算命》等20多段傳統和現代曲目。”
在川內演藝場所,一些曲藝演員還能兼一份金錢板的演出,但他們也都尷尬地說:“能表演的段子數量,一雙手都能數過來。”巴蜀笑星“矮冬瓜”林曉東,六年前開始學習金錢板表演,至今能演出的金錢板作品隻有五六個。
演出稀少高水平段子和演員都稀缺
比傳統段子失傳更危急的,是金錢板演員、創作隊伍和陣地的萎縮。“曲藝不景氣,現在最缺的是高水平的段子和高水平的演員。”鄒忠新的關門弟子、成都曲藝演員張徐介紹,金錢板要求一個人打、唱、演,無論是創作還是演出要求都很高。“有任務寫個段子,唱過后就丟了,很多年難得出一個好段子。”說起至今仍堅持金錢板演出的演員,余公正給記者數了數,全川不超過10個。與此同時,傳統曲藝陣地不斷萎縮,金錢板的生存空間越來越小。和其他曲藝一樣,金錢板沒有穩定的演出場地,隻能在寬窄巷子和蜀風雅韻劇院的旅游演出中短暫出現。作為國有藝術院團,成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曲藝團的金錢板演出一年最多也不過五十場。
面對金錢板的慘淡,曲藝人仍在努力。比如,羅大春自費在四川大學附小清水河分校建立了一個曲藝傳承基地,定期指導愛好的同學學習金錢板和竹琴。林曉東也表示,准備把自己火鍋店至少20%的收入作為獎學金,獎勵給願意學習金錢板的人。
(來源:四川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