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派青衣傳人王蓉蓉從藝30年展演將開幕--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張派青衣傳人王蓉蓉從藝30年展演將開幕

2013年06月17日10:47    來源:北京晨報    手機看新聞

京劇《四郎探母》中飾演鐵鏡公主。

  張派青衣優秀傳人王蓉蓉今年已經從藝30年,為展示她在京劇藝術上的個人成就,6月19日、20日,由北京京劇院主辦的“金聲韻·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專場演出活動”將在長安大戲院上演。

  為弘揚京劇藝術,擴大京劇的影響,落實市領導對於宣傳擴大京劇名家影響指示精神,突顯京劇表演藝術家的風採,北京京劇院策劃推出王蓉蓉舞台生活30年專場演出活動,本次展演分為兩場演出,包括王蓉蓉領銜的張派經典劇目《狀元媒》和另一場王蓉蓉專場演唱會。

  此外,活動將按商業模式進行運作,採取劇院補貼,並在有可能的情況下,以爭取財政支持和社會贊助的方式解決資金問題。本活動採用純商業模式運作,改變以往紀念活動不計成本、不講經濟效益的運作方式,本次演出不贈票,邀請領導和專家由劇院統一安排。

  伯樂朱旭引進門

  在成名成家的道路上,王蓉蓉的第一個貴人要算是北京人藝著名演員朱旭。當年,正是朱旭發現了王蓉蓉的“鐵嗓子”,將她領進京劇之門。

  王蓉蓉在中國戲曲學院考學的前一年旁聽時,曾借住在朱旭老師家裡,朱旭老師說:“那時候王蓉蓉陪著她爸爸在上海看病,住在小旅館裡,小旅館放了兩遍樣板戲,她就學會了,小旅館的人都喜歡聽她唱。我老伴兒的哥哥認識了這個孩子,就跟我說起來,那年她才16歲,后來她到北京來了,想考戲曲學校,那會正好是‘文革’,我閑得沒事,喜歡在家拉胡琴。我那會住在史家胡同小院的四樓,我就給她拉一段,院裡有幾個人也都喜歡唱戲,她的聲音挺有魅力,吸引了不少人。后來就被老師們給看上了,同意她在戲曲學院旁聽,但是吃住不管,我說那沒關系,就住我家吧,吃飯也就是添雙筷子。當年還是‘文革’,還有人在學校貼出大字報問王蓉蓉為什麼那麼特殊。后來她的老師就問我,我正好帶著剛接到的蓉蓉爸爸給我寫的信,開頭就說‘咱們素不相識,感謝朱導演幫我們照顧蓉蓉’之類的,我跟她非親非故,但她管我老伴兒叫姑姑,我就是她的姑父了。我就是覺得她嗓子好,而且特別幸運,一進戲曲學校,戲曲學校升級為戲曲學院,這樣她就拿到了大學學位,成了戲曲學院第一批大學生,后來她拿著學位証給我看。從她上學之后,我就再沒敢給她拉過胡琴了,我怕老師教給她的腔讓我給攪了,這一晃就30多年過去了。”

  張派升華出“王韻”

  王蓉蓉30年來獲獎無數,“梅花獎”、“梅蘭芳金獎”、“白玉蘭獎”……但她既不是京劇世家,又是“半路出家”,16歲才開始坐科,為何能夠成為張派最頂尖的傳人?原中國戲曲學院副院長、戲曲教育家貫涌認為:“王蓉蓉的成功,具有典范意義,值得學校認真總結。”

  “王蓉蓉16歲進校時,有人認為是不是太晚了,還能不能學戲了。事實証明,不僅能學,而且能學好。王蓉蓉當年進校后,得到了張君秋先生的親傳。王蓉蓉有著扎實的高中文化底子,喜歡讀書,懂得鑽研,能夠在學習中自己去琢磨、去悟,這種在研究中的繼承比單一的模仿繼承要深刻得多,在以往的中專教學中也是沒有的。”貫涌稱贊道:“王蓉蓉這麼多年來,一直在繼承中探索和發展,演了相當多張派劇目,也整理了不少張君秋先生后來不常演的劇目,她的表演既是原汁原味的張派,又有自己對流派的見解和闡釋,在‘張派’中升華出了‘王韻’,有了王蓉蓉自己的味道。她的勤奮和堅持讓她有了今天的成功。”

  晨報記者 和璐璐/文

  史春陽/攝

  ■瑞意進取

  大幕拉開見真功

  過去戲班有句老話“要想人前顯貴,必得人后受累”。意在勸梨園子弟勤學苦練。其實哪行都如是。

  舞台上的風光,離不開台下的揮汗如雨。日前記者隨北京京劇院赴歐洲巡演,與著名張派傳人王蓉蓉再度近距離接觸,目睹她台上白素貞、台下總領隊的一舉一動,於是感慨身為演員的不易。

  王蓉蓉開蒙晚,沒練過幼功。主攻青衣,學戲用心,練就了“鐵嗓”。接演全本《白蛇傳》,文戲不用說,《盜仙草》、《金山寺》裡大段的武戲怎麼辦?況且《白蛇傳》故事外國觀眾比較熟悉,普及度很高。歐洲觀眾看戲前有做功課的習慣,他們大多上網查看劇情、表演,到劇場時再對比著看。演出來不得半點遮掩,盡管為壓縮演出時長,《白蛇傳》做了精減,但壓掉的多是節奏慢的文戲。

  王蓉蓉出演的白素貞不是吃素的,除了游湖時愛慕許仙,柔情似水的唱做表白,還有為救嚇死過去的官人,她要上仙山大戰鶴童、鹿童,從層層嚴防中盜得救命的靈芝草﹔到金山寺找不懂愛的法海比武,水漫金山,武功了得!而王蓉蓉己經23年沒有演過《白蛇傳》了,53歲的老胳膊老腿再“開打”行嗎?這個難題對好強的王蓉蓉過於嚴苛!

  王蓉蓉就是王蓉蓉,她說:“既然演出商點了這個戲,李院長要求重視並保証出國演出質量,我隻能自己練私功。”身兼一團團長的王蓉蓉對自己有股狠勁兒,白天事務纏身心不淨,她要了練功房的鑰匙,晚上人家下班了,她讓先生杜鵬陪著她加班練功,她說,“跟20多歲年輕時不能比,但我必須保証體力,我不練功,我還有武打呢,我不能唱時上氣不接下氣吧。上了台就得來真的,觀眾不管你年齡,更不管你是文戲演員還是武戲演員。”她的自我要求和准備是充分的,5月21日在荷蘭海牙、5月30日在意大利米蘭兩場《白蛇傳》,她的開打一招一式有模有樣,竟然“好”聲一片。其實,她的腿年輕時練功受過傷,開打時痛了她得忍著。年過半百的人了,練功練到渾身拔了100多個罐子。她的臉卸了妝顯出過敏的紅色,而在國外她隻能吃口面包、方便面,盡可能減少刺激。怕感冒影響演唱,5月20日一落地荷蘭,她就穿上了薄棉衣,一切都從演出需要出發。

  好演員都懂“戲比天大”。在戲面前,個人是渺小的。“大幕拉開見真功”!平時不善言辭、更非八面玲瓏的王蓉蓉把心思用到了張派唱腔上,這次巡演又重拾繁重的武戲,但當王蓉蓉出現在台上時,坐在觀眾席裡的北京京劇院領隊之一魏薇說:“看蓉蓉的戲心裡有底,不揪心。”角兒就是角兒!該出彩時不含糊。

  隻有不斷的藝術進取、精益求精,京劇角兒的藝術才能薪火相傳,國粹藝術才能走得出去、要得下好來!

  安瑞

  ■簡介

  王蓉蓉,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北京京劇院一團團長、領銜主演,國家一級演員,工青衣,宗張(君秋)派。全國人大代表,中國民主同盟會中央委員,民盟中央藝術團副團長,第九、十屆北京市政協委員,中宣部“四個一批”人才,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文化部授予“優秀專家”稱號,中國文聯評選為“德藝雙馨”藝術家稱號,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

  師從王玉蓉、馬宗慧、蔡英蓮、艾美君、張玉英、萬鳳姝等先生。1979年拜張君秋先生為師,正式成為張門弟子,是當今公認的優秀張派領軍人物。

  曾榮獲全國青年京劇演員電視大選賽獲“十優演員稱號”﹔第一、二屆中國藝術節獲優秀表演獎﹔“梅蘭芳金獎”大賽獲提名獎﹔第十一屆中國戲劇“梅花獎”﹔第三屆中國京劇節優秀表演獎﹔第十四屆上海“白玉蘭”主角獎﹔榮獲2009年“中國年度戲劇最佳表現女演員”等多項榮譽。

  代表劇目有《狀元媒》、《玉堂春》、《望江亭》、《詩文會》、《西廂記》、《秦香蓮》、《龍鳳呈祥》、《大、探、二》、《趙氏孤兒》、《四郎探母》、《紅鬃烈馬》、《金、斷、雷》以及《沙家?》、《晨鐘驚夢》、《黨的女兒》、《蔡文姬》、《武則天》等。

(來源:北京晨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