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鄒靜之編劇、雷蕾作曲的中國歌劇再次公演———
“一年一度的國家大劇院歌劇節在完成了歌劇《奧賽羅》和多明戈主演的《納布科》后,6月20日將迎來鄒靜之編劇、雷蕾作曲的中國歌劇《西施》的第六輪演出。”
眾所周知,世界著名的歌劇院每年都會有一批自己獨具特色的保留劇目不斷上演,這也是歌劇院的立足之本。國家大劇院雖然隻有五年多的歷史,但不僅上演了自己制作的西方歌劇,更創作了一批中國歌劇,而作為國家大劇院第一部原創歌劇——《西施》,已經演出了四五輪,使其成為國家大劇院最受歡迎的中國歌劇演出之一。日前,在劇中扮演西施的歌唱家張立萍和扮演越王勾踐的歌唱家戴玉強接受記者採訪,他們一致表達了對歌劇《西施》的厚愛,他們對中國歌劇的發展更是給予期望:“希望能以《西施》為契機,使中國歌劇的普及、發展和原創歌劇的發展、提高再邁出更大的步伐。”
張立萍:《西施》傳承中國文化
對於這些年一直在國內外著名劇院演出的張立萍而言,《西施》是她歌劇生涯中第一個中國原創歌劇。在主演了《西施》之后,她對中國歌劇的表演和演唱有了更深刻的體會,並在北京國際音樂節主演金湘的歌劇《原野》。對於《西施》,張立萍可謂十分喜愛:“西施的故事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以歌劇的形式來表現,首先傳承了中國文化,其次通過西施這個故事向老百姓推廣了歌劇這種藝術形式。歌劇是所有文化形式中最高雅的藝術形式,它囊括了所有戲劇、音樂、舞蹈以及戲劇沖突、舞台燈光等表現形式。作為我個人參演的第一部中國歌劇,當年首演的時候我就覺得是非常成功的。雖然從歌劇的音樂和表現上來講,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但這種嘗試是值得肯定的。”
歌劇《西施》之所以受到普通觀眾的喜愛,是因為劇中有一些優美的唱段,通過優美的音樂講述一個人物的命運。張立萍告訴記者:“作為國家大劇院第一部原創歌劇,《西施》首先在旋律上朗朗上口,《春江花月夜》的旋律在這裡不斷地出現,音樂非常美,詞也非常美﹔其次故事表現了大人物的愛國情懷,這也是現在這個時代值得提倡的一種精神。”
戴玉強:演越王達到忘我境界
戴玉強在《西施》中出演越王勾踐。勾踐是劇中獨特的人物,他對西施情深意切,但是為了國家的利益將西施獻給吳王,最后勾踐復國,西施卻投江自盡。
戴玉強告訴記者:“經過好幾輪的演出后,隨著對唱詞的理解,自己人生閱歷的增加,有很多感悟。首先,從編劇的角度而言,越王是一個政治家,他的舉止、行為、每一句唱、每一句詞從戲劇的角度來講都是有用的。我需要把每一句詞的前后關系吃透,達到角色與自己合一、忘我的境界,忘掉戴玉強,此時此刻隻有勾踐。我尊重編劇和導演,盡量演得真實可信,這是我能做的。西施的結局有很多傳說,這次我們選擇的結尾是西施走到江裡去。這樣的結局是請歷史來說話,如果有爭議,那也是好事情。因為爭議才能引起關注,如果結局是無解的那最好。”
在歌劇《西施》中,越王也有幾段好聽的唱段,戴玉強說:“那幾段唱不僅上口,旋律也好聽。比如《影子之歌》是劇中的重要唱段,而這個唱段拿到世界任何一個歌劇院的舞台上都不會遜色,那是表現一個忍辱英雄的悲愴之歌。其實,歌劇首先是要好聽,好聽才能吸引觀眾,同時歌劇要有好的故事,故事與音樂是不可或缺的兩大因素。”
中國歌劇需要有更多人參與
中國歌劇的發展一直是業內外關注的話題,《西施》的成功,給了音樂家們很多啟示。張立萍認為:“歌劇這種藝術形式在中國發展這麼多年,經過了這麼多年的鋪墊,現在是很好的契機,我對今后歌劇的發展也是充滿了期待。但是目前來講,現在的發展狀態還不是很樂觀,因為西方文化發展傳入中國已經很久了,我們都希望歌劇的發展也能夠繼續向前推進,希望以西施為契機推動中國歌劇在中國的發展和普及,希望中國的歌劇有更多的人關注,更多的作曲家來譜寫,更多搬上舞台,使中國的歌劇能夠再向前發展一步。歌劇在西方發展了很長時間,但是在中國發展很短,希望大劇院能夠推出更多質量好的中國歌劇,如果大家都來參與這件事情,那麼水漲船高,水平自然也會越來越高,我很期待。”
而戴玉強更是從中國歌劇人的角度表達了自己的看法,他說:“歌劇來源於西方,有四百多年的發展歷史。二戰之后,歌劇發展達到巔峰,大家認為歌劇是工業文明的文化表現形式,第三次浪潮后產生了信息文明,自此工業文明與信息文明並駕齊驅,代表工業文明的最高文化的表現形式就是舞台藝術——歌劇。有一種說法,歌劇是人類歷史上創作的最奢華的藝術形式。中國歌劇的發展與整體社會的發展是分不開的。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處在工業文明、信息文明、農業文明共同發展的時代,中國的工業文明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還遠沒有達到世界最高水平,從這個意義上講,代表最高文化藝術形式的歌劇藝術也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國家大劇院這些年的藝術實踐和呈現給大家的狀況,也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們很欣喜地看到,用了近六年的時間,國家大劇院有了今天的局面,這簡直就是不可思議。國家大劇院的運作方式、歌劇生產方式與世界最高的劇院水平是相同的,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喜歡歌劇並開始看歌劇、關注歌劇,這是很讓人欣喜的。因為隻有有了票房才能保証運轉,一流的制作和演員才有意義。另一方面也証明了我們的努力和付出。《西施》、《山村女教師》、《趙氏孤兒》和《運河謠》都是很好的題材,很好的創作。現在很多地方,比如西安、重慶、內蒙古都在排演新的原創歌劇。每個創作團隊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成為經典。如今世界上經常上演的近五十部歌劇都是經過千錘百煉磨礪出來的,所以隻有去創作、去演才能成就經典。我們希望這樣的付出會有收獲。”
(來源:北京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