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的保護是成為日常所需--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本網原創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談非遺傳承 

最好的保護是成為日常所需

本報記者  劉  陽

2013年06月17日09:16    來源:人民日報    手機看新聞

  在第四屆中國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干事伊琳娜·博科娃接受採訪時,表達了自己對非遺傳承的看法。 

  創意產業正在改變中國經濟,文化推動社會可持續發展

  記者:你怎樣評價這10年來非遺大會對推動非遺保護工作發揮的作用?

  博科娃:國際非遺大會原本是為了表彰非遺的收錄而設立的,而現在,它已經產生了一系列法律文件,並且具有非常高的國際影響力,目前已經有來自世界各地的153個國家經會議批准成為《公約》締約國,這是了不起的壯舉。

  同時,該會議的成功舉辦是對國際組織的一種良好的反饋表現,通過會議,讓更多的人知道自己的文化來自何方,自己的身份如何得以認同,從而在全球一體化的進程中找到自身的定位。

  我們的職責是要更好地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這也是為什麼要把非遺節選在成都舉辦,這象征著教科文組織對不同文化類型的認同,從而保護這樣的文化多樣性。我還與中國文化部部長蔡武先生及四川省省長、成都市市長討論了非遺保護可以為社會提供多少就業機會,文化遺產保護事業其實與社會可持續性發展是有關聯的。

  記者:您如何看待文化對社會可持續發展和人類發展所作出的貢獻?

  博科娃:文化,猶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基因。很幸運的是,在21世紀,人類能夠找到自身的價值認同,知道我是誰、來自哪裡。我們生活在一個多樣化的社會環境中,國家和世界范圍內的人口遷移讓城市的文化更加多樣化。這也是一個可以通過文化多樣性來解決日益惡化的環境問題的時代。為了確保環境的可持續性發展,我們需要應用到本土固有的智慧和知識。這些都讓我們意識到文化和發展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經濟發展不是我們唯一想要達到的目標。

  可持續性發展並非機械的發展過程,並非只是為了達到某種程度的經濟發展狀態。其目的是為了創建一個具備自我修復的社會形態。如何創建包容性的可修復社會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但如果將文化和文化多樣性納入其中來考慮會有許多啟發和幫助。

  另外,現在一種新的經濟模式正在興起——創意文化經濟。它是一個解決就業的好途徑,也是解決社會問題的一個好方法。比如舉辦節日、搞演出、做設計,這對經濟發展來說,潛力巨大,能夠創造就業機會。

  中國的創意文化已然形成氣候。蔡武先生告訴我,1%的政府資本投入支持創意文化產業,其回報率平均可達GDP的3%,在四川,達到了4.8%。創意產業正在改變著中國經濟。但這只是經濟方面的好處,另一方面,創意文化還能增加社會的包容性——如何通過創意文化滿足社區人民的生活訴求。有了中國對非遺保護工作的大力支持,我想我們能夠更好讓文化推動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當前的挑戰是非遺專業認定欠缺,應將社區融入保護之中

  記者:中國是《公約》締約國中表現最為活躍的國家之一。您如何評價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在全球范圍的作用?

  博科娃:申報非遺固然很重要,但保護非遺本身也很重要,教科文組織在中國、秘魯、保加利亞、日本和韓國設有非遺保護中心。當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保護這些遺產,前提條件就是需要對非遺進行專業認定。中國有很多的專家和專業機構能夠做這些工作,能夠傳達這些遺產所固有的文化表征。而在其他一些地區和國家,這些專業資源則很匱乏,這也反映了建立非遺保護中心的重要性。

  此外,如何將社區融入到非遺保護中也很重要,不能僅僅把非遺視作研究對象。我們希望這些遺產仍為社區人群的日常生活所需,同時成為推動旅游業發展的經濟工具。我們很高興看到中國正在著手處理這一問題,並通過聯合國與其他國家進行雙邊和多邊的合作。 

  記者:在非遺保護工作中,政府和民間應分別扮演怎樣的角色?

  博科娃:首先,非遺大會是屬於跨政府級別的會議,各國政府在同意並指派人員參會的同時,還要肩負各種職責和義務,為會議創造各種有利條件。而民間社區也要為保護好非遺擔負一定的責任,因為這些非遺資產畢竟是屬於傳承人的,任何政府都無法去保護一個已經失去了傳承人的非遺項目。

  舉辦非遺節的重要目的就是強化非遺的重要性,這本身就是一種保護非遺的表現。通過社區的各種非遺來影響人類群體意義深遠,因為通過非遺可以將不同的民族和種族融合在一起,從中認識和評估不同文化間的特性,並了解和尊重不同的文化,從而極大地提升社會包容性和文化包容性。


  《 人民日報 》( 2013年06月17日 11 版)

(責編:王鶴瑾、許心怡)

相關專題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