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黎與楊絳先生合影
昨日的三聯書店擠滿老老少少“聽故事的人”。講故事的是台灣女作家李黎,她的新書《半生書緣》首次與讀者見面,講述了半個世紀以來,她青年時與文學名家們的相識舊事。李黎的故交劉心武也來為她的新書“站台”,這本書的序也是劉心武所寫。
作為20世紀80年代第一批到大陸走訪的旅美作家,《半生書緣》的作者李黎女士和老一輩作家、學者交往結緣的機會,乃是他人企望不及的。當年她在出版界前輩、三聯書店總經理范用先生的引導下,拜訪結識了茅盾、丁玲、巴金、沈從文、黃永玉、艾青……甚至出了名“謝絕來訪”的錢鍾書、楊絳夫婦。
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正處於“夕照余暉”,對於這樣一個“文學后輩”,不但沒有拒人千裡,還用相當坦誠、率真的態度同李黎聊天來往,所談所論,都極具最后的風採。這些與作者“一同度過悲欣交集的80年代、變化巨大的90年代”者,用他們的熱情與溫潤,給李黎留下美好的記憶。
李黎說:“我長在台灣、旅居美國多年,他們原應是我最不熟悉的人。”1970年李黎從台灣到美國留學,在大學圖書館兩層樓之間的一個小房間裡發現一書架的中文書,裡面竟有她在台灣從沒看過的“禁書”。她像補課般讀著,試圖彌補那些錯失的文學。
“而那時正值‘文革’,這些作家生死未卜,讀時更添一份敬惜之心。”當時適逢海外留學生的“保衛釣魚台”運動,李黎投入這場“海外五四”的結果是被國府視為“左傾”分子,上了黑名單,十五年不得回家。思鄉情切之余,李黎轉而去大陸做文化源流的探索,同時也是為自己的身世尋根。
1977年秋天,李黎第一次踏上中國大陸的土地。“那是一次個人的尋根之旅,1979 年去北京在作家協會上作報告,談台灣與海外文學,同時結識了幾位中青年作家。但我當時最挂心的還是碩果僅存的老作家們。”李黎在書中這樣講述她和“老人家”們結識的緣起。
那時距離文革結束還不久,資深的文學人士幾乎全是浩劫的幸存者,更有文名早已湮沒而自嘲為“出土文物”的。“多虧出版界前輩范用先生為我引見,從那年起,我像跟時間賽跑一樣,趕著求見尚在世間的老作家。”
李黎說,“我懷著虔敬又有些許惶恐的心情,訪問了好些位原以為再也見不到的前輩。這是之前幾年我在那間圖書館的小室中,做夢也不敢奢望的機緣。”
書中有拜訪時留下的圖片資料,有拜訪之后旋即記錄的文字,也有多年后作者根據回憶書寫的感悟。書成之后,再次審視,作者發現書中的每位人物,無論生活在大陸或是台灣,都經歷過政治的動蕩。他們的這種經歷構成了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部分,也映照了那段動蕩的歷史。
“我一位一位的求見,幾乎都沒有遭到拒絕。有的趕上見到他最后的夕照余暉,如茅盾﹔有的結為朋友,一同度過悲欣交集的八十年代、變化巨大的九十年代,甚至還有更久的。”李黎憶起這一段頗為感慨。
現場
現場李黎一再感謝劉心武為她的新書“站台”,笑言台下的觀眾都是來看劉心武的:“我很怕底下拉拉雜雜沒幾個人來,就叫心武來。”
劉心武道來他與李黎相識多年:“1979年李黎隻身來到北京,我不僅在集體活動中與她見面,更邀她到家裡做客,從那以后,我們成為極好的朋友,1987年我第一次訪美,就在他們聖迭戈家中小住,1998年我和妻子呂曉歌同游美國,又到他們斯坦福大學裡的居所住了很多天。”
李黎採訪劉心武,他就打電話問三聯老總范用,范用說“沒問題呀,可以呀,就讓她採訪好了。”劉心武回憶說:“是范用撐的腰,要不然怎麼會跑到華僑大廈去,那個時候那是外事活動,不能隨便去的。”李黎說她與劉心武的幾十年交往,“點點滴滴,我覺得真的很不容易。朋友可以交往這麼久,很多事情發生了,大家又一起度過快樂的時候、悲傷的時候。”
劉心武眼中的李黎“非常自我,該說什麼就說什麼,誰也不去奉承,也不去講究”,劉心武說,“但是她又讓你覺得非常的圓通,很喜歡。她的文字有靈性,有情趣。女性作家各種各樣,但多數女性作家都比較纖弱、秀氣,缺少大氣,她的文字有大氣。”
關聯閱讀
李黎眼中大陸的先生們
李黎在現場用幻燈展示著一張一張的老照片,每張照片背后都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李黎把這些圖片和文字整理成書后,她突然發現“倏忽已過半生”、“人書俱將老去”,但猶盼這些關於人與書、情與緣的篇章,能夠成為“一個文學和文化的歷史見証,一個20世紀民族書寫的側影素描”,而使“文字長存,記憶之河長流”。
巴金
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1979年,當時剛剛30歲的李黎去拜訪巴金老人,相談甚歡。“這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張照片,我給他照的。”李黎說。1984年,李黎再去拜訪巴金時他已經在醫院了。三十年后,李黎來到當年閑談時的小樓舊地重游,感慨頗深:“重回那幢武康路上的樓房,故居已經成為紀念館。人去樓空,而比起那幢樓外的城市以及更多的人和事,人世間的變化豈止是一時一地而已?
書中收錄了李黎第一次拜訪巴金時的訪談全文,她說:“我完全沒有想到,巴金先生會那麼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當然我問的問題也相當的尖銳,因為我也是有備而去的。巴金先生都答,我真的是相當感動。”
沈從文
一位很好看的老先生
書中寫:“八十五歲的老先生端端正正坐在客廳中央的一張藤椅上。夫人張兆和依然嬌小清秀,說話很快,臉上總是挂著微笑。”李黎這麼形容這對璧人:“沈老笑得像孩子,看看我又看看沈夫人,笑著喃喃說一些話,夫人似乎非常習慣一邊‘翻譯’他的話一邊講自己的話,融合得天衣無縫。”
李黎講她和沈從文先生的合影:“1987年夏天我去見沈從文先生,我心情很復雜,很后悔這麼晚才見他,我看到他的時候他中過風,身體活動不自如,又不肯戴上假牙,所以就是這樣子,沒有他其他的照片好看。”李黎至今覺得遺憾,跟聽眾一再解釋:“你上網去看沈從文的照片,他到年紀很大的時候都是一位很好看的老先生。”
李黎講起湘西鳳凰開始收門票的趣聞:“去年我去朝聖,去湘西鳳凰沈從文的家鄉,這就是沈從文念念不忘的鳳凰的河,這是鳳凰城門。之后我寫了一篇很長的文章,登在萬象雜志上。之后不久鳳凰就開始收門票,有朋友說都是我害的。”
錢鍾書與楊絳
去見先生心情忐忑
這一對伉儷李黎著墨最多,也相識最深。1980年聖誕節,她第一次到訪二位老人家中,“進門之前我有些緊張,想到要見的是中國第一博學才子,不知該說些什麼才好。”她作為“圍城迷”,唐突地對小說人物的附會。楊絳說:“人家說他是方鴻漸,我是孫柔嘉。”李黎說:“我脫口而出‘我猜您一定是唐曉芙的模特兒。’二位並未見怪,只是笑而不答。”后來楊絳給李黎寫信,解答了這個“假說”:“告訴你點兒小秘密,博你得意一笑。”
李黎展示了一張她與二老的合照:“這是我去北京三裡河、南沙溝看錢鍾書和楊絳先生,一直到現在楊絳先生還住在這裡,陳設沒有改變,也沒有新的家具。這是我僅有的一次見到錢鍾書先生。”楊絳先生說她最喜歡李黎拜訪她和錢鍾書時拍的那張照片,照片上錢鍾書老先生把手伸過來,搭在楊絳先生的手背上。 本報實習記者 陳夢溪 J226
關於李黎
李黎,本名鮑利黎,是出生在大陸?成長在台灣?旅居美國的小說?散文?劇本及專欄作家。祖籍安徽﹐194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9年到台灣﹐畢業於高雄女中?台灣大學歷史學系﹐上世紀70年代赴美﹐就讀普渡大學(Purdue University)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及教師,現居美國加州斯坦福,專事寫作。
在中國大陸?台灣?香港三地出版小說?散文?翻譯?電影劇本等逾三十部﹔獲有多項小說獎?電影劇本獎(並攝成影片)。作品多次被選入台灣年度小說選?散文選﹔代表作被收入《中華現代文學大系》小說卷及散文卷、《廿世紀台灣文學金典》小說卷﹔並列為“台灣小說二十家”(1978-1998) 之一。
著有小說《最后夜車》、《天堂鳥花》、《傾城》、《浮世》、《袋鼠男人》、《浮世書簡》、《樂園不下雨》等﹔散文《別后》、《天地一游人》、《世界的回聲》、《晴天筆記》、《尋找紅氣球》等﹔譯作有《美麗新世界》﹔回憶錄《昨日之河》。
(來源:北京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