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侏羅紀公園》,喚醒了無數少年對恐龍的幻想和冒險的熱情﹔20年后,對於看著斯皮爾伯格電影長大的他們,能在中國的銀幕上看到這部電影已足夠興奮。然而,時間雖未讓這個故事過時,卻讓當年笑傲全球的特效水准黯然失色。初到侏羅紀公園游覽的觀眾難掩失望,表示這段旅程遠不如霍比特人的中土之旅、機甲在太平洋上打怪獸刺激,而懷著美好回憶而來的原版影迷,也隻能遺憾於相見不如懷念。昨日,記者提前觀賞這部今日上映的3D版《侏羅紀公園》,給這部本無需也無法復刻的經典撈錢作打上70分。
除去圈錢的成分,《侏羅紀公園》真的有必要3D嗎?走出影院時,不少觀眾都懷著這樣的困惑。實際上,《侏羅紀公園》值得3D的內容,無非是更細節化的恐龍,但銀幕上呈現的實際效果,卻未能加強觀眾觀影時的緊張感。原版受到資金和特效水平局限,恐龍的種類較少、動作場面較小都是復刻版先天的局限。
一位溫習過5次侏羅紀的觀眾粗略一數,就發現這一版至少刪去了三處血腥鏡頭。10位困在島上的角色,有4位先后淪為恐龍的美餐,但諸如大力撕咬、人體殘肢的鏡頭皆被剪去,隻留下台詞提示“該角色已經死亡”,也讓老粉絲感慨:“還沒有原版尺度大,視覺沖擊力上感覺跟20年前看碟片沒什麼區別。”
與之相對的,是斯皮爾伯格20年后仍不過時的故事敘述能力,該片前一小時用長篇大論敘述故事背景,隨著島上安全措施的失效,節奏逐漸緊湊。僅憑后60分鐘環環相扣無尿點的恐龍追人戲碼,已讓觀眾嘖嘖稱奇。嚴格來講,今天看來有些“復古”的《侏羅紀公園》,吸引人的與其說是視覺奇觀,不如說是在弱小的人類對抗強大恐龍時,在逃與藏的心理恐懼間,展現出的智與勇,不過這種對人性的描寫,未必需要用巨幕去放大。
特效很復古 血腥鏡頭一刀砍
預言皆實現 克隆、觸屏一鍋端
實驗室中隻有寥寥幾位科學家,用著陳舊的486或586型號計算機﹔眾人沒有手機,隻能靠對講機聯絡﹔在如此危機四伏的島上沒有一條緊急求生措施,需要靠人工手動重啟電源……《侏羅紀公園》確實有著濃重的時代烙印,當時的先進已遠遠落后於今天的水平,更別提從蚊子體內血液中提取恐龍DNA的設定硬傷,學生物的高材生已咆哮出聲:“簡直是侮辱我們的智商”。
然而,《侏羅紀公園》中一些“預言”式的東西,又能夠讓今天的觀眾會心一笑,游覽車上眾人談論著先進的科技,當人的手移動到相應的位置,就能做出相應的指示,這難道不是觸屏嗎?片中克隆恐龍的手段雖不可行,但生物克隆的實例已經大范圍出現,運用在科學研究中的同時,亦引起在生態、文化、哲學道德層面的廣泛討論。“Life will find a way(生命會找到出路)”,這是片中科學家對於克隆技術的思考,而人類妄圖充當造物主將造成的失控,是斯皮爾伯格在上個世紀已給出的答案。
(來源:長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