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大郎為何也能住樓房?非自有房只是“典”房--文化--人民網
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武大郎為何也能住樓房?非自有房只是“典”房

2013年08月21日17:33    來源:羊城晚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武大郎為何也能住樓房?非自有房只是“典”房

  電視劇《水滸傳》裡,武大屬於流動人口,靠賣本小利薄的炊餅為生,但住房卻敞闊,一樓一底的兩層居室,洗漱煤衛設施齊全。查原著《金瓶梅》的有關章節,武大郎“湊了十數兩銀子,典得縣衙門前樓上下二層房屋居住。第二層是樓,兩個小小院落,甚是干淨”。原來,武大和媳婦潘金蓮住的是典來的房子,非自有房。

  宋代“典”房,只是使用權的轉移,典房者沒有產權。房主缺錢,要錢應急,典房者錢不生息,急等房住,於是雙方一拍即合:典房者給房主一筆典房款,在約定的期限內居住﹔到期后,房主用等額典房款贖回房子。各得其所,互惠互利。

  武大花費十數兩銀子,大約相當於今天的3000元,典得上下兩層大房,並且地理位置極佳,在縣衙門前,繁華大街,實在不貴。在今天的北上廣,3000元不過一套兩居室的月租而已。

  其實宋代的房價很高。以開封為例,宋朝鼎盛時期,開封市區人口當有百萬(不含鄉村及屬縣人口),導致住宅緊缺,一房難求。翰林學士王禹偁在《李氏園亭記》裡提到開封地價:“重城之中,雙闕之下,尺地寸土,與金同價。”一尺地一寸土,價比黃金。

  據河南大學宋史研究中心胡建華先生的研究:紹興二十八年,平江府造瓦房12000余間,平均造價每間10貫﹔乾道六年,臨安府(南宋都城地區)造禁軍營房2000間,平均造價每間18貫。

  這樣的造價,再加上適當利潤,最終賣價不難想象。於是蘇軾在開封沒房,兒子結婚,向朋友借﹔蘇洵一生都在出租房裡度過﹔歐陽修狀況和蘇洵差不多﹔宰相寇准,“歷富貴四十年,無田園邸舍,入謹則住僧舍或僦居”。造不起、買不起自有房。

  為緩解供求矛盾,保障臣民正常生活,穩定社會,大宋政府曾特意推行“廉租房”制度:由工部負責,用國庫撥款修建大量官房,再廉價向臣民出租,而管理工作(招賃、收租和維修等)則由“店宅務”專司負責。這種做法起始於東京,之后陸續推廣到各州縣,並一直延續到南宋。

  大宋政府提供的廉租房,不僅在正常年景下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在災荒時節還減免房租。宋英宗治平年間下詔:“州縣長吏遇大雨雪,蠲僦舍錢三日,歲毋過九日,著為令。”

  也就是說,若遇風寒雨雪之災,官房月租可免去3天,最長可達9天。熙寧二年,開封遭遇雪災,宋神宗下詔“老幼貧疾無依丐者,聽於四福田院額外給錢收養,至春稍暖則止。”這干脆就是白住了。

  武大申請廉租房是不是劃算?從史料推算,開封地區廉租房月租應在平均200文左右,也就是說年租兩貫來錢。武大所在的清河縣是個小去處,比不得繁華的大開封,因而它的房租折半推測為每間100文。

  武大家是一樓一底,起碼兩間房,總月租起碼200文,年租起碼2400文,折合銀子起碼2.4兩,租住五六年,十幾兩銀子沒了。

  廉租房入市,在一定程度上平抑了私房價格,但僧多粥少,小蟻民如武大者,搞套廉租房的可能性極低。武大郎的快樂在於,他運氣真好,恰好“典”到了房,選擇是如此正確,掏出十幾兩銀子,能保証老武夫婦住大房若干年。

  典期一到,當初的典房款一文不少揣回自家腰包,幾年基本等於白住了。

(來源:羊城晚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