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原歷史真相:不得不說的古代教育與法治制度
王子今《“焚書坑儒”再議》一文中說:“應當指出,中國古代教育史的常識告訴我們,秦代還沒有國家全面控制教育的制度,也沒有定型的統一的教學課本。所謂課改和教學課本改革,都是沒有根據的,並不符合當時文化教育形勢的實際。”對於王子今的這一觀點,本人認為缺乏對古代教育制度的了解。
在中國古代文獻中,“教育”一詞最早見於《孟子·盡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說文解字》釋“教,上所施下所效”﹔“育,養子使作善也”,教育就是教誨培育的意思。文獻資料顯示,我國學校最初出現在公元前3000年左右,當時稱為“成均”。到了夏代則有了正式以教為主的學校,稱為“校”。孟子說:“夏日校,教也。”到了商代學校的類別又有增加,稱為“學”與“瞽宗”。“學”以明人倫為主,“瞽宗”以習樂為宗。及至西周學校組織開始完善,分為國學與鄉學兩種。國學為貴族子弟而設,鄉學按照當時地方行政區域而定。因地方區域大小不同,亦有塾、庠、序、校之別。有學校就有教學課本,政權更迭、時代推移,就有“課程改革”和“課本改革”。事實是,中國教育由來已久,課本改革一直在進行著。
實現文化復興:不得不說的“去偽存真”大秦帝國的文明文化是一部光輝的人類文明史詩,是中華民族文明文化的一個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大秦文化是中華文化寶庫中的明珠。“焚書坑儒”這一通過時間錯位、偷換概念等造假行徑,以訛傳訛千百年對秦始皇形象、大秦帝國形象、對大秦燦爛文化形成諸多負面影響,使一部中華民族引以為榮為傲的光輝人類文明歷史,變得灰暗無色,成了民族的傷疤,實乃中國文化的一大悲劇!
本人看來,“焚書坑儒”的歷史真實並不復雜,其造假手段也並非高明。然而,就是這樣一例文化造假在中國文化史上竟持續了一千多年,足見恢復民族“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的必要且重要。揭秘“焚書坑儒”文化造假,讓國人了解真實的歷史,探秘大秦帝國的文明文化,重塑大秦帝國文明文化形象,當是每個秦文化研究學者的歷史使命。實現中華文明的偉大復興,需要歷史工作者做好“去偽存真”工作。文/王根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