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文化>>滾動新聞推薦

評《大秦帝國之縱橫》:正劇不該憑空胡咧咧

2013年09月17日10:31    來源:北京青年報    手機看新聞
原標題:評《大秦帝國之縱橫》:正劇不該憑空胡咧咧

  小時候常聽老人說,憑空胡咧咧是不好的行為。《大秦帝國之縱橫》的編劇,您別生氣。您說該劇“主要內容是根據《戰國策》、《資治通鑒》、《睡虎地秦簡》、《戰國縱橫家書》等資料,以及史學家楊寬的學術著作《戰國史》來創作的”,不巧的是,我也讀過這些書,咋感覺劇中的某些人、某些事不大對頭呢?

  歷史正劇該不該戲說羋八子?

  正史中的羋(m?)八子,絕對是個重量級人物,也即大名鼎鼎的宣太后,曾執掌秦國權柄三十六年(有說四十一年)。政績如何,大家可以去讀史書,沒有她的努力,嬴政滅六國,恐怕還得多費些時日。

  誠然,有關羋八子的葷段子是不少,她也敢講葷話,曾讓許多小伙伴們都驚呆了。比如清朝王士楨就說:“此等淫褻語,出於婦人之口,入於使者之耳,載於國史之筆,皆大奇!”(《池北偶談》)可是,驚呆歸驚呆,這些都是宣太后的傳奇,當宣太后還是羋八子的時候,可不能這麼說人家。

  電視劇跟咱玩了半真半假的套路,說張儀寄食於楚,被誣盜竊和氏璧,昭陽家人將其毒打后棄於野,遇羋八子救命。為報恩,遂承諾幫助羋八子嫁給高貴人家。又說羋八子當時正與義渠駭熱戀並生子,張儀在秦國發跡后,果然兌現諾言,為秦惠王迎娶了羋八子(注:八子是其入秦后的封爵,相當於某某妃子,地位不高)。這般演繹對不對呢?張儀在楚被誣是對的,其他都扯淡。

  其一,根據史料記載,張儀並非羋八子所救,而是自己爬回家的,有與其妻的對話為証。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曰:“視吾舌尚在否?”妻曰:“舌在也。”張儀曰:“足矣!”他與羋八子之間的報恩說,純屬子虛烏有。秦惠王娶羋八子為妃,應在張儀入秦之前。

  其二,《史記·卷百一十·匈奴列傳第五十》記得很明白,“秦昭王時,義渠戎王(義渠駭)與宣太后亂,有二子。宣太后詐而殺義渠戎王於甘泉,遂起兵伐殘義渠。於是秦有隴西、北地、上郡,筑長城以拒胡”。也就是說,羋八子婚前與義渠駭的風流事兒全是編劇家言,不能當真。歷史正劇,就該有歷史正劇的范兒。如果是戲說,那就跟觀眾說明一下,以免產生誤讀。

  犀首生平與史實嚴重不符

  在電視劇裡,犀首以黑衣人出場,被秦使認出乃是魏國名士犀首。其后因為河西大捷,被冊封為秦國大良造(宰相)。離秦的原因則是因為魏將龍賈死在自己面前。離開之前,還跟嬴駟舉薦了名士張儀……

  不知道編劇為何要這麼胡咧咧?是想強調犀首作為魏人的香火之情?還是為淡化張儀之嫉賢妒能的小人嘴臉?實際上,犀首的生平不該這麼寫,老老實實遵從史料,同樣可以精彩,不會耽誤搶眼球。

  其一,過早地使用“犀首”稱呼,代指有錯。

  我們知道,犀首是魏國的官職,是最高的武職。歷史上用“犀首”代指公孫衍的記載,應在其離開秦國入魏后,被魏王封為犀首。司馬彪注《戰國策》曰:“犀首,魏官,若今虎牙將軍。”胡三省注《資治通鑒》亦從是說:“?謂公孫衍以其官名為號。”電視劇第一集裡,公孫衍還是個浪跡江湖之人,何來“犀首”之號?

  其二,公孫衍是魏人不假,曾是秦國大良造亦不假,但他擔任大良造與河西大捷沒啥關系。秦惠王即位,車裂商鞅,隨即啟用公孫衍接任商鞅的大良造一職,理由很簡單,公孫衍的合縱連橫之術不一般。這是目前史學界的公認。

  而河西大捷則發生在其擔任大良造多年之后的事了。

  史書說,(大良造)公孫衍率領秦軍向其祖國魏國發動了進攻,此時魏國既缺精兵,又缺良將,根本抵擋不住秦國的強大攻勢,隻好割地求和。為了討好公孫衍,魏國將公孫衍的家鄉陰晉(今陝西華陰東)割讓給秦國。此后,公孫衍再度率軍進攻河西要塞,俘虜魏國主將龍賈,斬首八萬魏軍。此役,才是真正的河西大捷。

  其三,離秦的原因,亦非由於龍賈之死。其中既有張儀的英雄惺惺不惜,又有秦惠王對大良造之權重的不爽。

  張儀入秦后做客卿(相當於議員),靠三寸不爛之舌奪了河西剩余的土地,讓秦惠王很是高興,怎麼進一步封賞張儀呢?這就要說到秦惠王的帝王心術了,他發明了“相綁”這個官職,也就是相國,漢代為避劉邦的諱才改稱相國。通過重用張儀為相綁,削弱了大良造公孫衍的大部分權力,一舉兩得。

  此后,秦國的大良造再無之前的風光,成為純粹的武職。

  與公孫衍一樣,張儀也是魏國人,又是同行,又同在秦國打工,說起來該當親密無間才對。可是,張儀不是這麼想的,同行是冤家,一山不容二虎,總有一個跌下神壇,才是張儀的邏輯。

  《史記》一言以蔽之:“(公孫衍)與張儀不善。”進一步解釋說:“儀振暴其短以扶其說,成其衡道。”事實上,公孫衍確有其短,比如“陳軫挾權,犀首騁欲”,公孫衍曾經接受魏王的賄賂,拿人錢財予人消災,他向秦惠王提出,趁秦魏暫時和好之機,進攻別的國家。這個短兒被張儀抓住不放,從而使得秦惠王開始輕蔑並疏遠公孫衍,他不得不卷鋪蓋走人。

  順便說一下,陳軫也是名士,也是被張儀不斷的小報告給擠走的。也就是說,公孫衍換老板,跟龍賈之死無關,更不曾舉薦過張儀。

  張儀其實是個善於鑽營的小人

  正史上的張儀才華橫溢,后來的蘇秦也相當佩服他。但張儀的心胸也不怎麼大,為了自己的顯達,總愛踩別人的肩膀。比如他起初向秦惠王獻策時,有句話是這樣說的:“以大王之明,秦兵之強,伯王之業,曾不可得,乃取欺於亡國,是謀臣之拙也。”秦國的大臣被他踩了個遍。

  其實張儀的這點德行,我以為有點危險。你捧一個人的臭腳而得罪了一批人,值得嗎?當然,張儀也隻有這麼說,才會抬高自己。在領導面前,下屬打擊同事,私下裡遞小紙條,打小報告,下絆子,使路子,玩心眼,都是常規武器,哪個人前不說人,哪個人后不挨說?可以理解。

  人在江湖飄,哪能不挨刀?單純說這些,張儀已然是小人了。電視劇借公孫衍來美化張儀,沒必要。文/趙炎

(來源:北京青年報)


社區登錄
用戶名: 立即注冊
密  碼: 找回密碼
  
  • 最新評論
  • 熱門評論
查看全部留言

24小時排行 | 新聞頻道留言熱帖